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渠首分局举办202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放日活动

时间:2020-10-26       文章来源:渠首分局
【 字体:

10月20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际,按照中线建管局统一部署,渠首分局举办以“智慧中线 安全调水”为主题的2020年工程开放日活动,邀请政府机关、工程建设者代表、劳动模范代表、高校师生代表、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50余人齐聚陶岔渠首,实地观摩中线工程的信息化运行管理成果,探究中线工程作为大国重器背后,如何运用科技手段保障一渠清水持续安全北送。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审计师陈伟畅出席开放日并致辞。他指出,一是收获满满。中线工程目前累计调水超337亿立方米,已成为沿线城市的主力水源,四省市受益人口6700万,工程综合效益显著。二是奋进中线。中线工程将不辱使命,担当作为,通过补短板、强监管以及后续工程建设,持续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中原崛起战略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三是感谢支持。中线工程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工程建设者的奉献付出,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向为工程建设、通水运行作出贡献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和宣传中线工程。

操作无人机水质取样演示_副本

无人机水质取样演示

活动现场,嘉宾们上汤山,俯瞰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领略雄伟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登大坝,聆听中线工程的建设历程,近距离感受渠首的美丽与壮观,观摩水上智能清漂机器人作业演示;观水质,参观中线第一座也是最大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欣赏无人机水质取样和水质检测演示,品尝南水味道;看展示,观看智慧中线宣传片和工程巡查维护系统演示,参与互动体验。通过一系列紧凑的内容安排,应邀嘉宾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了“智慧中线 安全调水”成果。

无人智能清漂机器人_副本

水上智能清漂机器人作业演示

“这艘水上智能清漂机器人,具备漂浮物识别、定位、跟进、打捞、避障及返航全程无人智能化控制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以前人工打捞劳动强度高、安全性差及效率低的问题。”渠首分局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高广灿向前来围观的嘉宾们现场讲解。

观看工程巡查系统演示后,河南工程学院高博教授意犹未尽,亲自体验了工程巡查系统操作。他称赞,该系统涵盖发现问题上报、受理、处理、消缺等整个过程,信息化程度高,操作简便,有助于提高工程维护效率。

“第一次实地观摩体验,最直接感受就是工程太震撼了,工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太震撼了,很有兴趣继续深入了解伟大的中线工程。”南阳师范学院讲师叶如梦这样说道。 

观看智慧中线宣传片_副本

观看智慧中线视频展示

信息化、智慧化代表了未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发展的方向。中线工程自通水以来,致力于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先后建成了以控制专网为核心的基础保障体系、以输水调度为核心的自动化调度体系、以办公信息化为核心的运行管理体系,提升了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未来将朝着打造一个世界级智慧化调度工程管理样板的目标迈进。

活动代表座谈交流_副本

座谈交流

“通过参观,领略到了工程的伟大,智慧化更让人印象深刻……”在现场观摩后,与会嘉宾代表参加座谈交流,畅谈参观的收获与感受。建设者代表于文良有感而发地说:“中线工程越来越智慧,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中线工程信息化运行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工程的标杆。作为工程建设者,自己深感自豪。”

中线工程开放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中线工程运行管理的途径,社会公众代表不仅现场真实了解工程运行管理自动化调度、办公信息化水平等技术保障手段,还能有效促进智慧中线总体发展战略步伐。在此次活动中,光明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财经报、北京日报、河南电视台、南阳广播电台等媒体记者参加现场报道。

作者:李强胜/文 李强胜 何建刚/图 编辑:张小俊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