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周年特别报道】冀语之管理篇:质变,运行管理标准化
2020年12月,我们迎来南水北调工程全线正式通水六周年,六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为积极推进运行安全管理的创新发展,全面推动运行安全管理组织、责任、制度体系建设,管理处在摸索中前进,始终提高对生产工作的政治站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水利部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针对中线干线工程特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适合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安全管理的科学模式,在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年来,为深度推动现地管理处中控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面达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现地管理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树立典型、争当先进,促进中控室调度生产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管理处先后开展了闸站标准化达标创建、中控室标准化改造等工作,通过对原设备设施移位、吊顶更换、内墙粉刷、防静电地板更换、线缆布设、窗帘制作安装、调度台及会商桌制安、滑鼠切换器调试安装、室内外制度牌调试安装、电脑显示器调试安装等,使中控室、闸站的日常环境及设备布置满足美观性、实用性、环保性的要求,并顺利通过达标验收工作,改造建设完成后,中控室和闸站的环境面貌有了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调度运行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开展。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
2014年通水运行之初,工程现场未设置专职工程巡查人员,管理处人员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工程现场的检查要求,近几年,管理处通过对工程巡查队伍的不断建设,对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管理处的工程巡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不仅明确了人员数量、岗位职责、巡查路线、巡查内容等,同时随着工程巡查系统APP的投入使用,“两个所有”活动的不断开展,管理处组织印发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更加明确了段(站)长制度,通过分段包片、包站方式落实责任,以实践为重点,合理安排,同德协力。彻底打破现地管理处人员岗位、专业的限制,从各专业“分摊干”变成跨专业“一盘棋”,根据日常工作安排、责任区域,每周制定出巡查表。根据专业分工,两人一组,不定时轮换,建立起“全员查改常态化、工程范围全覆盖、技能需求无禁区、轮岗监管有机制”的现场运行管理模式。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覆盖。以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查问题。管理处各专业轮流准备,针对上级检查发现问题和近期频发问题,每周由一个专业组织一次简短培训,员工带着问题进行现场查改,积极做好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有效减少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数量。在查问题的同时积极落实整改,管理处通过约谈、考核运维队伍,员工协助现场指导问题处理以及高效使用巡查维护APP等方式,督促运维队伍增加人员、设备投入,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整改率,提升了工程形象,保障了安全运行。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管理处自2014年通水运行以来,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是明确目标任务,不断创新安全生产教育模式,按照“隐患就是事故”的指导思想,帮助施工维护单位将安全交底、教育、培训工作深入维护队伍班组,深入一线施工作业面,促使一线施工人员学安全、知安全、会安全、懂安全。二是制定并落实保证措施,引入了“安全工作家庭协管机制”,指导维护单位组织司机、电工等施工作业人员家属开展“家庭协管员安全培训”,用举例子的方式将渠道内交通、临时用电、临水作业等风险告知作业人员家属,从家庭角度提醒施工作业人员注意不能超速、不能酒驾等安全注意事项;还建立了针对各专业作业维护特点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告知卡”,有助于现场作业人员一目了然的明白施工项目存在哪些安全风险,如何避免,发生后如何处理等,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三是引入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利用顺平通、彩云天气、中线天气等APP手段获悉最新天气状况并发布各维护作业队伍,按季节组织对极端天气不良环境方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多措并举,不断创新,保证了辖区工程安全、供水安全、人身安全。
南水北调,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可替代的战略功能和综合效益,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参与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的实践者,我们仍需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才能不负历史交于我们的重担,为南水北调事业,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我们南水北调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