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周年特别报道】积淀智慧 行稳致远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工程运行安全平稳,供水量持续增长,水质稳定达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
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汇流,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用全面通水六年的时间,正努力成为连通南北、协调东西的重要轴线,成为中国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成为构建民生福祉、人水和谐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南水北调工程,从祝贺东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到江都水利枢纽考察调研,对南水北调工程寄予了殷切希望。国务院领导对后续工程提出具体要求。南水北调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心,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南水北调人的不懈努力。
工程通水之初,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上不乏质疑的目光和声音。六年来,南水北调人以如履薄冰的心态,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逐步积累了自己的经验。
总结经验、积淀智慧,方能行稳致远。通水六年实践,我们成绩的取得基于三个坚守。
对工程运行安全的坚守。安全是工程效益得以发挥的基础,是南水北调工程的生命线。我们始终如一,把安全放在最重要位置。中线一期工程运行6年即达效,东线一期工程防洪抗旱功能的发挥,这些都离不开对安全的坚守。为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南水北调人以安全为核心,不断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抓住汛期和冰期关键节点,周密部署,排查隐患,形成前期预防、前期处置的防控体系;积极推动中线工程调蓄水库和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提供更为稳定充裕的水源保障。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水北调工程效益重要体现之一就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生态补水,工程连接左右岸、干支流,在七省市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批依托南水建成的城市生态景观相继建成,在工程沿线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得益于水源区及两岸的污水治理和生态保护。特别是中线水源区体现得更充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2574.1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提升19.25%,从而保障了南水的水质。
对调水节水两手都硬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我们始终坚持“三先三后”原则,使之贯穿于工程建设、运行全过程。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把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用最严格的制度守护水安全底线。南水北调倒逼沿线城市深挖节水潜力。作为南水北调受水区,北京、天津、山东三地,万元GDP用水量位居全国前三甲,均低于49立方米,用水效率已超国际平均水平。沿线各省一边调水一边节水。2015年,江苏提前10多年超额完成地下水压采1300万立方米总体目标任务。2019年,华北地区压减地下水年超采量达40亿立方米,成效初步显现。
推动南水北调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目标,我们唯有认真总结经验,积淀智慧,不断开拓新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让南水北调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