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南水带来“新活力”

时间:2020-12-11       文章来源:渠首分局邓州管理处
【 字体:

向湍河生态补水

向湍河生态补水

十月的风吹过耳边,有点微凉,低头轻嗅,风中飘着阵阵麦苗清香,沁人心脾。站在渡槽上远远望去,湍河河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闪烁着白光,虽然已是深秋,但河道两边浅浅的绿色,让人不禁想起“草色眼看近却无”的佳句。浅滩处,干涸的芦苇丛中有几只小野鸭在嬉戏,天上一大群鸽子从头顶划过,飞向了更远处。

你能想象,六年前,湍河近乎断流,河道两边满目疮痍。如今河道鱼虾成群、水草肥美,夏天还能听到蛙鸣蝉叫,河边还时不时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飞禽光顾。而这一切都是南水北调为它带来“新的活力”,为这方水土带来新的生机。

南水带来健康“新活力”

11月20日,邓州市十林镇贾寨村,田野里一望无际的麦苗为大地披上绿毯,村民贾宗堂骑着电动车从镇上赶集回来。看着正在建设的内乡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咱这周围农民早就用上了自来水,听说以后还能喝上丹江水,那泡茶一定更好喝。”66岁的贾宗堂爽朗地说。

附近的赵集水厂正在修建。“加氯加药车间已经结顶,进水池、配水井、网格絮凝池、反应沉淀池、清水池等主要建筑基本完工,就等安装设备,预计12月底可以试通水。”赵集水厂生产经理陈天佑说。赵集水厂投资2亿元,由河南水投丹江源水生态有限公司建设运营,水厂从南水北调总干渠3号口门直接引水,日供水3万吨,可以覆盖邓州市西北罗庄、十林、赵集、裴营4镇28万人,目前延伸到各村的89公里供水主管网已经铺设完毕,远离邓州市区的农民近期将喝上丹江水。预计到2022年,邓州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97%,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实施之后,原来饮用地下水的村民将改喝丹江水,180万邓州人都将喝上丹江水。

2020年3月,邓州市自来水公司专门从不同的检测取水点收集一批样品,送至河南省水质监测中心,根据河南省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郑州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邓州市自来水公司水质指标合格率均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

邓州市半岛帝城小区,正在淘米做饭的王大妈,看着清洌洌的水喜笑颜开:“现在的水,太好了,烧茶基本上没有茶垢,口感很好,现在熬的米汤清香甘甜,最主要是我的结石体质正在慢慢改善,越来越好了,感谢南水北调工程啊!”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缩影,南水北调为沿线的居民提升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邓州市一水厂、二水厂已正常使用丹江水,三水厂即将投入运营,计划建设的九龙水厂和桑庄高铁水厂正在有序推进前期工作,届时将有更多的居民群众陆续喝上甘甜优质的丹江水,更好地发挥南水北调的工程效益,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南水带来农业“新活力”

邓州市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种粮面积在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22亿斤以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邓州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我们刚刚修好湍河大坝,湍河大坝蓄滞洪水,通过杨寨提灌站让湍河水进入张岗水库,再经胡岗提灌站提灌或经张岗水库输水洞自流进入灌区。而这些丰沛的水资源能更多进入农业灌溉,多是南水北调给我们的底气。”邓州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道,湍河洪水资源化利用后,张岗水库灌区灌溉面积可以从原来的1.2万亩增加到3万亩,十林镇、张村镇的粮食产能将明显提升。

不仅是灌溉良田,张岗水库还为十林镇习营村堰子川进行了农业用途的生态补水。村南九曲十八弯的堰子川内,流水汩汩,蒲苇茂盛,荷花盛开。如今有了水,邓州市联合邓州市盛达衣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在习营村建设一个牧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集乡村振兴文化教育培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立体高效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长渠靓影

长渠靓影

南水带来经济“新活力”

“南水北调渠首保护区内,严禁使用农药、化肥,这非常适合发展稻虾混养,因为养殖小龙虾不能投放农药、化肥。”在邓州市高集镇千亩稻虾混养基地内,河南楚豫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博说。优质的丹江水,从地头水渠中流入了稻田。

“丹江水目前免费,我们只按照土地整理成本的5%交租金,流转村民土地每亩850元左右。”李博算着账,不说种植有机稻米的收入,仅小龙虾每亩就可以产600斤,最低收入1万元,扣除3000多元投资成本,每年也能挣6000多元。养殖区所用的丹江水质好量足,所产出的小龙虾品质好,邓州基地小龙虾的价格会更高。

丹江源水生态有限公司在邓州市7个乡镇发展有机农业,推进稻虾混养、稻鱼混养、优质鱼类养殖等项目,规划共计7100亩。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产优质水稻 2400 吨,优质小龙虾 720 吨,优质淡水鱼 2100多吨,预计可带动周边农户开展种养面积 8000 亩,每年带动500人以上脱贫。

更多的公司看到南水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愿意为这样的优质资源投资买单,不仅让公司得到了发展,还带领周边村民共同发家致富,在奔向小康社会的路上越走越踏实!

南水带来生态“新活力”

虽已是深秋,朝晖铺满整个湍河河面,邓州市的湍河湿地公园仍是满目青翠,流水潺潺,行云片片,林鸟群噪,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林间小路散步。“哪想得到,我们这里能从一个小河沟变成生态大花园。”家住邓州市蓝湾嘉园的市民陈向东说。就在几年前,邓州市湍河两岸还是垃圾多如牛毛,城市生产生活废水向河里排放,散发着阵阵异味,河里鱼虾绝迹,周围群众苦不堪言。“现在河边休闲娱乐的小广场特别多,景色也美,空气也湿润。”正在跳广场舞的鲁大妈如是说。

这些是身边的人们最切身的感受,得益于南水北调的生态补水。治理湍河,补水是关键。“现在每年南水北调工程为湍河生态补水2到3次,占到了总补水量的一半以上。”良好的水环境带来了生态的改变,湍河广阔的水面可以有效地调节两岸的温度和湿度。“我们市区通过4级橡胶坝对城区的水质进行置换,南水对两岸温度调节在4℃度左右,湿度调节超过20%。”邓州市南水北调办石帅指着清澈的河道说。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改善湍河用水共计10次,总补水量近4000万立方米。目前,南水每年为湍河补水近600万立方米,已成为湍河的重要水源地。

正是南水北调的生态补水,让邓州市的水资源日益丰沛,邓州市政府利用引丹干渠、刁河、湍河、严陵河丰富的水资源大作文章,将环城河系全面打通,同时加强污水排放打击力度,使以往的环城“臭水沟”变成休闲小道。在邓州市东西城郊各建设明珠湖和邓西湖,成为人民日常健身打卡的好去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南水北调的成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让南水北调更多更好地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决不能动摇的指挥棒。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是党和国家为南水北调工程确立的重大方针。我们必须加强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促进实现受水区与水源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必须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确保水质持续向好,确保生态文明效益持续显现。

作者:李丹 文/图 编辑: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