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渠水
安阳,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古时曾被称为殷、邺、彰德等。安阳地处中原北部,十年九旱、旱涝交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地面鲜少见泉眼、溪流,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当地居民大多以开采井水生产生活。而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
我现在依然清楚记得儿时趴在父亲背上,听他讲述他年少时的趣事,还有很多我未曾用过的东西。父亲讲那时村里共用着一口井,井口之上安装着取水的装置——辘轳。当家中无水时,便由家中大人,用扁担挑着自家空桶,去井边取水。
他们将水桶挂于辘轳粗麻绳的钩子上,而后把水桶顺入井内,一摇手中麻绳,水便灌入桶内,接着搅动辘轳将水桶拉上即可。取完水后便是将水桶挂到扁担两头,挑到肩上晃晃悠悠地向家走去,也许路上还会遇到三五好友,或长或短地聊上几句。到家后将水倒入水缸内,或用于做饭,或用于浆洗。
岁月的脚步在辘轳的转动中缓缓前进。父亲从一个毛头小伙儿成为了一名父亲。村里的辘轳也老了,在那条小路上晃晃悠悠边说笑边担水的男男女女也越来越少了。后来,村里基本上每家都安上了压水井。
那是个神奇的管子,不用露着井口,不用辘轳,也不用很大力气就可以压出水来,小孩子也可以使用。村民们取水较之以前方便了许多,而且再也不用水缸存水了,也就干净卫生了许多。
日子既没有偏爱谁也没有落下谁,日复一日地离我们而去,就像压水井中压出的水一样一去不复回了。我也渐渐长大开始记事儿了。
那一年家里卸掉了压水井,安装上一个叫水龙头的东西。水龙头比压水井还厉害,基本不费劲,轻轻一拧水就哗啦哗啦往外流,就像一条小溪,每天都唱着欢快的歌曲,滋润着我们的生活。取水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村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甜美。
安阳自古以来便是以地下水为主要生活用水的城市,但这里的水质并不是很好,水质偏硬。每次烧开水后都不能立即饮用,不仅仅是因为太烫,更大的原因是水垢太多。每次都必须要等上那么几分钟,让水中漂浮的水垢沉淀一下才可以喝。烧水壶没用几次就被水垢满满地糊了一层。如若清洗不及时,烧水壶内水垢厚的就像又加了个壶底一样了。长期饮用水垢过多的水对身体健康不利,于是饮水机、净水机、直饮机、矿泉水、纯净水、过滤水慢慢地走进了村民家中,烧出的水便很少看到水垢了,泡茶似乎也格外香甜了。
时光的小马车就这样一天天地驶过,我的儿子出生了。没几天家人便从孩子出生的喜悦变得开始焦虑不安,到底该让孩子喝什么样的水让我们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纯净水过滤得确实很干净,但是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是否也被过滤掉了呢?喝自来水又怕水垢太多对孩子身体不好。
思虑再三,最终家人决定买个小过滤网,自来水烧开后多过滤几遍再给孩子喝。也许会有人说有必要这么小心吗?也太小题大做了吧。但是哪一位父母不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呢?只不过是为人父母心罢了!就这样烧水过滤、过滤烧水,本以为在孩子长大之前就需要这样度过了,结果突然有一天媳妇儿一脸不可思议地拿着水壶给大家看:“快看!壶中竟然没有水垢了。”
果然,壶中水清澈见底,丝毫未见往常水中漂浮的水垢,这样的发现让家人很是惊喜。水垢没有了,水也更甜了,小滤网可以淘汰掉了。原来不知道何时起,家中居然喝上了南水北调水。这样的好水是之前从未想过的,祖祖辈辈几代人都用有水垢的地下水,到我们这代因为有南水北调这项惠民工程,竟然喝上了丹江口水库的水。这真是跨越千山万水,滋养千家万户。
仔细想想,自南水北调通水以来已经6年了,这6年里对我们有影响的不仅仅是饮用水,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每年定期给安阳河的生态补水,补水后的安阳河有了大变化,河水变得清起来、活起来、靓起来。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鸟语花香,河中鱼虾也多起来了,河边垂钓的、放风筝的、散步的人群越来越多。
生态环境好转后,地方政府在安阳河两岸建起了沿河公园,给广大市民搭建了一个“近水、亲水、乐水”的平台。看到这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南水北调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感觉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无比艰巨。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丹江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