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时间都去哪儿啦

时间:2020-12-16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安阳管理处(穿漳管理处)
【 字体:

每天上班前,张磊总是习惯性地换上工装,对着镜子整理一下衣领,即便身着作业服,也要弄得规规矩矩,但是看着镜子里如渠水一般清透闪亮的发型,他不禁唏嘘起来。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这通水一晃都六年啦。

从无到有的艰辛

2013年6月,第一批运行管理人员入职河南分局,张磊作为其中一员来到安鹤项目部运行管理处。身为一个老水利人,在黄河河务系统工作的经历让他很快适应了新岗位。因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张磊被委派担任安阳(穿漳)管理处管理用房建设现场负责人一职。

时至今日,他仍记得第一次到现场的场景。当时,管理用房待建场地上矗立的是总干渠土建施工单位的拌合站和料场,场地清理和平整等工作尚未开始,与开工条件的要求相去甚远。张磊站在附近,很难将设计图纸与眼前现状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落差也激起了张磊的犟劲,他暗下决心,定要在计划时间内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是,一个拌合站到办公楼的转变,就此开启。

“2013年7月10日,中雨。在工作进展中,问题一点点暴露出来,要有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顺利推动工作进展。”张磊在工作日记中写道。作为负责人,掌控建设用房进度是张磊的头等大事,还有一年时间就要通水,工作人员无法进驻办公,怎能不紧张?张磊的头发好像从那时就开始少了。

拆除拌合站和料场、开工动员会、基础开挖换填、主体工程完工、永久征地遗留问题、工程竣工验收……从立项到完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磊忙得脚都不沾地。“既然担这个事,咱就得负责。”这是张磊在心里告诉自己的。那一年,张磊几乎没有回家,即便回家开车不到一个小时;那一年,张磊黑了,脸庞和身体形成鲜明的“黑白配”对比;那一年,张磊瘦了,他自己还开玩笑说:“这种减肥速度杠杠的。”

盖房子还不算难,难的是没有食堂的日子。一群大老爷们,平常老忙工作,没几个人擅长厨艺。那时他们在外面租房子住,做饭也在宿舍,刚开始大家还兴致勃勃地自己动手,但尝过对方的“黑暗料理”后,大家对食堂的期盼就更深切了。

在具备入住办公条件后,为督促办公楼建设进度,张磊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进驻现场,开始蹲点跟进。先通电,用的是施工单位的临时用电;协调水井选址,督促施工单位打井,解决吃水问题;买炉灶、买锅碗、招厨师,解决吃饭问题;扯网线、买办公用品,解决办公问题。随着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的推进,管理处办公楼终于全面实现正常入住办公的功能。看到曾经的荒凉变成如今的满满当当,大家很自豪。

运行初期,在渠道试充水之前,除了忙后勤,张磊还肩负巡渠的任务。那时候管理处人少事多,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每次巡渠把他们像撒芝麻一样放在渠道上,等到吃饭时间再挨个接回。张磊的责任段有五公里,在巡渠的日子里,他练出了好脚力,他总习惯走在渠底,因为他知道一旦通水后,他可能再也看不见渠底。正如他所料,通水六年了,南来之水一直北上,而他与渠底的交流只能在回忆里。

一如既往地坚守

综合科是公文、信息等上传下达的窗口,也是处内组织协调,总揽行政后勤的服务科室,千头万绪,事无巨细。作为科室负责人,张磊始终坚守,不曾懈怠。

“磊哥,我那个条幅啥时候能拿过来啊?”“磊哥,我的考勤有点问题,帮我看看呗。”“磊哥,宿舍的暖气不热,你和中介沟通一下吧。”每一天,喊“磊哥”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大家都习惯喊他“磊哥”。从生活上的吃、住、行,到工作上的采购、公文、报销等,张磊总是能帮到大家,就像家里的大哥一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和管理处每个人交集最深的人。他自己还开玩笑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干了综合方知难。”管理处的“大管家”当之不易。

2015年的他

2015年的他

2020年的他

2020年的他

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全面整治工作。他几乎天天呆在管理处。

“磊哥,我们那个电缆标牌做出来了吗?”调度科的司凯凯来找张磊询问标牌进度。张磊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询问厂家,因为第二天就是分局全线验收的日子,电缆标牌今天必须拿到手。结果,厂家做得标牌不合格,只能返总厂重做,但送回安阳也是第二天了。

时间紧、任务重,张磊决定连夜去郑州总厂拿货。出发之前,他反复和厂家沟通,确定好出货时间。下班后他便匆匆带车去拿标识牌,按闸站进行分类后,直到凌晨才返回管理处。

2016年7月19日的那场大雨让张磊至今印象深刻。当天突降大雨,管理处多数员工都到现场应急抢险,他作为后勤保障小组成员,留守在中控室候命。“磊哥,现场防汛物料不足,你让人送过来一些吧。”工程科的周彦军在现场给张磊打电话说。

张磊就带着管理处仅剩的几个人,去准备防汛物资。雨太大了,他们根本无法打伞。管理处停电了,只能用应急手电照明。他和同事用手抬铅丝网片,顾不上扎手不扎手;他跟大家合力抬10米长的土工布,事后才觉得胳膊酸痛;他那晚被淋湿了三回,又干了三回。

每年一张照片的约定

2015年冬天,母亲的一场疾病,让张磊深切感受到时间的无情。

张磊老家在濮阳,父母都在老家生活。“小磊,恁妈有点不舒服,赶紧回来看看吧。”父亲的这一通电话,让张磊有些害怕。

张磊知道父亲轻易不打电话的,所以挂掉父亲的电话,他急忙请假,并交代好手头的工作,匆忙驱车返回濮阳老家。见到母亲时,已经是在医院的病房了,母亲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左边身体不能移动。看到母亲的模样,张磊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当听医生说是轻微脑梗,需要保守治疗时,他一直揪着的心稍微放缓。还好,时间还来得及。

从那时起,张磊就跟自己做了个约定,以后要多陪父母。不管有多忙,张磊每天都会和父母视频聊天,说说家里的事,聊聊工作的事;每年母亲生日,张磊都会赶回老家,给母亲唱首生日歌,与母亲拍一张合照;工作不忙时,到了周末他就带着家人回老家,给父母做一顿饭、陪一下父母。

2016年

2016年

2017年

2017年

2018年

2018年

2019年

2019年

南水北调安全运行六年了,这六年时间,有很多人和张磊一样,把青春献给了南水北调,把岁月刻在自己身上。正因为有他们的付出,一渠清水的安澜之歌才能越唱越响。

作者:杨媛/文 张磊 杨媛/图 编辑: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