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周年特别报道】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六周年 宝丰县以水润城以业兴城纪实
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加强“工业强县、物流强县、文旅强县、乡村强县”建设,为宝丰722平方公里的大地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这座城拼了
宝丰县因“宝货兴发,物宝源丰”而得名。随着时代发展,宝丰以煤炭、水泥建材等传统行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凸显,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经多次研究,宝丰县委县政府全面关停小煤窑,优化水泥建材等行业产业结构,下定决心恢复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期,产生大量弃土。宝丰县政府就地取材,利用县城西北角的堆土场,将开挖出来的弃土堆成假山,起名“五岳山”,下大力气改造,如今的“五岳山”,树木发新绿,青草蹿山坡,月季分外红,土山成新景。
建设之中的五岳山
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宝丰县围绕“水”字做文章,将中心城区玉带河、净肠河两条河流列入综合治理范围;融合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生态系统,打造中线总干渠生态廊道;积极构建生态水系,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总干渠两侧的生态廊道已初具规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还不断改变了区域生态,它是当之无愧的生态工程。”宝丰县宣传部王明阳说。截至2020年7月底,宝丰县建成公园绿地29处,面积225.5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平方米,绿地率43.7%,绿化覆盖率49.1%。
这里的人富了
宝丰是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少。在工程建设期,宝丰县共安置南水北调移民17288人,分布于13个乡镇296个行政村,其中丹江口库区移民2708人。
为了移民快速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当地移民干部把办实事落实到人,使丹江口库区移民身在“异乡”体会到了回家的感觉。宝丰县移民安置中心在马川新村投资238万元建成了规模化的食用菌菌种生产工厂,引进专业公司进行技术指导管理。
2020年以来,宝丰县移民安置中心陆续投入730万元在马川新村建设以“农业智慧方舱”为主导的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园,共建设“农业智慧方舱”12座24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52座以及配套设施。目前,菌种厂实现了食用菌菌种工厂化生产,日产食用菌4万袋。采取“公司+园区+移民群众+特色食用菌项目”模式,大力推广羊肚菌、白玉菇、鸡油菌等特色食用菌种植产业,形成了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农业智慧方舱”产业园不仅解决了马川移民新村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还为移民群众提供100多个劳动就业岗位,每个岗位年收入3.6万元,村集体年受益达40万元左右。
鳞次栉比的马川移民新村安置房和错落有致的“农业智慧方舱”
2018年11月1日,马川新村自来水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丹江人在宝丰吃上了丹江水。“我们现在住上了洋房,开上了汽车,自来水和天然气通到了家里!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就业,这些是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马川新村党支部书记全双超非常自豪地说道。
这座城变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六年来,累计向宝丰县供水超过9095万立方米,改变了宝丰县的供水格局。累计为宝丰境内河流生态补水2409万立方米,使宝丰县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来,宝丰县坚持打造生态宜居水城,全力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城市面貌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宜居宜业水平提升,经济发展提速。
通水六年来,宝丰县地下水位逐年回升。借助南水北调水资源优势,宝丰以3300年酿醋史的翟集古镇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酿醋产业园。以4100多年的造酒史的宝丰酒产业为依托,打造出中国清香型白酒典范。优质的水资源,还吸引了伊利乳业、花花牛乳业等大型乳企的进驻,以水润城、以业兴城的发展思路为当地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