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真本事就能一直干下去——河南分局首届“工匠杯”技术工人岗位能手大赛纪实
近日,河南分局在郑州召开土建绿化维护暨首届“工匠杯”技能竞赛表彰总结会议,153名“一星技术工人”、42名“一星班组长”脱颖而出受到表彰。自此,历时一个多月的河南分局首届“工匠杯”技术工人岗位能手大赛落下帷幕。
河南分局负责人参加赛前动员
混凝土浇筑比武
这次比赛旨在弘扬工匠精神,践行中线建管局运行管理“双精维护”理念,为打造高标准样板工程奠定人才基石。大赛分割灌机除草、树穴水圈维护、浆砌石勾缝、混凝土拆除浇筑、聚硫密封胶更换、路缘石更换6个比武项目,吸引了多家维护单位积极参与。通过比赛,筛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将成为中线建管局河南分局南水北调“技能人才库”的首批成员。按照比赛方案,随着获奖选手技能的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会相应增加,在运维单位有被优先推荐工作的权力。“铁打的技术工人、流水的维护单位”有望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成为现实。
浆砌石勾缝比武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高“人”为峰,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南水北调中线是线性工程,更是沿线省市的生命线,日常运行维护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很多运行管理措施迫切需要高素质技术工人去实现。加强技术工人职业能力培养,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舞台,是中线工程安全平稳输水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中线建管局高质量发展推行“精细化维护”理念的迫切需求。
聚硫密封胶比武:工人正在清缝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六年来,由规划的补充水源转变为沿线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给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提升维护质量来支撑工程运行安全,成为现场运行管理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运行管理单位有更多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实际工作中,技术工人流动性强、维护队伍不稳定、维护质量参差不齐、新维护队伍入场磨合时间长等问题日渐显现。
路缘石找平
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符合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维护现状的技术工人队伍迫在眉睫,这是河南分局举办“工匠杯”的目的。通过比赛,使沿线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选出来、留得住、干得稳”,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让他们成为守护南水北调安全运行的“生力军”。
搭建树穴模型
李文青是首届“工匠杯”技术工人岗位能手大赛获奖者中为数不多的女技术工人(兼班组长),在南水北调工作了七个年头,主要从事绿化工作。当初选择来南水北调工作,主要考虑离家近,能按时回家给上学的孩子做饭。获得“一星技术工人(班组长)”后,李文青说:“自己突然产生一种被肯定的幸福感,以前累的时候,想着干完今年就不干了。现在只要我能干得动,我想一直在这儿干下去,因为,再努力一些,或许还能升级呢!”此次比赛她参加了割灌机除草、树穴水圈两个维护项目。为了给班组其他工友带好头,她总是以身作则,割草时哪儿陡她就割哪儿,哪儿不好割她就去哪儿割,一步步干下来,她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与支持。说起割草的诀窍,李文青认为,割草需要巧劲,要根据草体薄厚程度适当调整机器油门大小,熟能生巧,这样干又快又省油,割出来的效果最好。
正在除草
“一星班组长”牛小兵谈及“工匠杯”比赛时认为:“这个比赛让我开了眼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同样一个浆砌石勾缝,有人做得又好又快,要想提高自己的技能,这种比赛还要多举办几次才行。”牛小兵是建筑之乡林州人,过去他做楼房建筑,四处打工,工作不稳定,还有被拖欠工资的风险,一直希望找到一个既稳定又能施展手脚的地方。在安阳穿漳段土建维护单位,他一干就是五年,在“比、学、赶、超”中不仅提升了技能,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还培养出一批熟悉工程特性,满足工作要求的老工人。
参加过“工匠杯”比赛后,牛小兵越发感觉在南水北调工作的好处了,“在这干活离家近又稳定,只要有真本事,一星级会成为二星级,三星级,星级越高,发到手的工资也越高,感觉工作和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啦!”
“对我们现地管理处来说,我们需要有一支技术水平高且相对稳定的队伍,这样更利于贯彻‘双精维护’,提高运行管理水平。这次比赛还能为创新管理机制提供新思路,我们有很多创新项目需要现场技术工人去实施完成,这也避免纸上谈兵,让创新项目落地生根。”安阳管理处负责人说道。通过“工匠杯”比赛,挖掘了高技能人才,树立了技术标准,也区分了干活质量的差距,管理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下一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逐步打出高标准样板工程“组合拳”,深入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全面提升渠道土建绿化维护管理的密度和深度。建立“材料库”,以质量选定供应商,从源头控制施工材料,减少维护单位在材料上降标图利的风险;制定工艺标准,以标准为准绳,总体提升土建绿化质量;完善定额价格,以精准定价为抓手,以精细维护为目标,落实“双精维护”,全面打造高标准样板工程。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中,离不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著专注,离不开“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离不开“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离不开“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大国重器的“底气”,要以“匠心”来守护,一渠清水的永续北上,需要奋斗在1432公里长渠上的“工匠”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