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摘编
(选自《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2014年3月14日)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就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
我国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高分贝的警讯已经发出,部分区域已出现水危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一则广告词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泪”,我们绝对不能让这种现象发生。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保障水安全,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
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节约优先,这是按问题导向确定的一条很有针对性的方针。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是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形成今天水安全严峻形势的因素很多,根子上是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把水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供给的资源,把水看作是服从于增长的无价资源,只考虑增长,不考虑水约束,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要素,没有看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是有不可抗拒的物理极限的。
我们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对水的需求还没达到峰值,但面对水安全的严峻形势,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必须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
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个重要观点。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水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自然界的淡水总量是大体稳定的,但一个国家或区域可用水资源有多少,既取决于降水多寡,也取决于盛水的“盆”大小。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象地讲,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
全国绝大部分水资源涵养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五个统筹”,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
解决水供给问题,要从涵养水源入手,从修复破损的生态入手,采取必要的工程性措施,搞一些水库和调水工程,但不能把眼睛仅盯在这方面。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一些地区为了增产粮食,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下游断流、地下水超采,斩断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充水源,形成地下漏斗、地面沉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耕地荒芜、城市塌陷。决策时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干,这样干了有什么负面效果,不要让后人骂我们无知。
要顺应自然,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祛滞化淤,固本培元,恢复河流生态环境。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境。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坚决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高楼、轻绿色”的做法,既要注重地下管网建设,也要自觉降低开发强度,保留和恢复恰当比例的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湖泊湿地是“地球之肾”,针对我国湖泊湿地大量减少的状况,我们是不是到了必须“补肾”的阶段呢?再不“补肾”,我们还能撑多少年呢?要采取硬措施,制止继续围垦占用湖泊湿地的行为,对有条件恢复的湖泊湿地要退耕还湖还湿。
要把华北地面沉降问题作为一个重大专项,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提出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扩大京津平原的森林湿地面积,提高燕山、太行山绿化水平、增强水涵养能力,统筹永定河、潮白河上下游用水,进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对策,要考虑把白洋淀再恢复起来。
遏制住全国地下水污染加剧状况。地下水污染状况不像雾霾,人人看得见,还没有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但如果不着手加紧治理,到污染得大家没水喝的程度,就会变成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要有预见性、早动手,是否像“大气十条”那样,拿出几条硬措施。
要抓紧对全国各县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我到过的好几个县、地级市,都说要迁城,为什么要迁呢?没水了。缺水就迁城,要花好多钱。所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超载区域要实行限制性措施,调整发展规划,控制发展速度和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避免犯历史性错误。
要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继续严格实行耕地用途管制,并把这一制度扩大到林地、草地、河流、湖泊、湿地等所有生态空间。
水是公共产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该管的要管,还要管严、管好。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首先要做好的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湖泊湿地被滥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权不到位、管理者不到位,到底是中央部门直接行使所有权人职责,还是授权地方的某一级政府行使所有权人职责?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是什么关系?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保护就会落空,水权和排污权交易等节水控污的具体措施就难以广泛施行。有关部门在做好日常性建设投资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制度建设。
把节水纳入严重缺水地区的政绩考核。在我们这种体制下,政绩考核还是必需的有效的,关键是考核内容要科学。我看要像节能那样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非此不足以扼制拿水不当回事的观念和行为。如果全国尚不具备条件,可否在严重缺水地区先试行,促使这些地区像抓节能减排那样抓节水。
要系统考虑税收和价格手段,区分生产者和消费者、饮用水和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城市和乡村用水、工业和农业用水等,研究提出实施水资源税、原水水费、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的一揽子方案,从实际出发,分层负责,分步实施。
完善水治理体制。水治理体制是水生态文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底怎么改,有的部门说要改变“九龙治水”,实行水的统一管理;有的部门说要改变“多头治污”,实行污染物统一监管;有的说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看来,认识还不统一,需要及早研究、形成共识,研究提出建立适应新的治水形势的水治理体制的建议。
要大力宣传节水和洁水观念。树立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营造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消除水龙头上的浪费,倡导节约每一滴水,使爱护水、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 上一篇: 无
- 下一篇: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