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从嘉应观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时间:2021-04-29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焦作管理处
【 字体:

嘉应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都是与水有关的建筑,相同点是都深深地留下了人类与水打交道的烙印,不同点是前者展现的是人与水灾害的斗争,而后者体现的是人与水生态的和谐共生。

嘉应观,位于武陟县城东12公里处,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建筑风格形似故宫,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更是治理黄河的博物馆。南北中轴线上有祭祀河神殿,东西大殿内供奉历代10位治河功臣。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在与黄河水患的搏斗中,特别是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祭祀和治理黄河的文化,嘉应观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对后代治黄依然有重要影响。今天即将建成的焦作南水北调纪念馆,通过文献、音频、影像、雕塑艺术作品等形式,以及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展示南水北调工程决策、征地移民及项目建设过程,弘扬奉献精神,传承文化记忆,展现南水北调新时代形象。

嘉应观内前端,有一座御碑亭,形似清朝皇帝的皇冠,内设雍正御笔书丹的大铜碑,阐述自己在治理黄河过程中事迹和修建的目的,其楹联“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雍正寓意把自己的皇冠放在嘉应观内,这反映了清代王朝对治理黄河的重视。同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是重大战略基础设施。新形势下,中线工程正在经历供水地位由“辅”变“主”,用水需求由“弱”变“强”的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说:“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也是国之大事。”他强调要科学调剂,要以水定市、以水定业。通水6年来,南水北调已成为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民生民心工程。

嘉应观西院北端为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利泰斗张光斗及地质学家冯景兰曾同住于此,他们为新中国治黄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最终取得了治黄的成功,实现了九曲黄河雄浑安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开建以来,就确立办公地点依渠道而建的原则,南水北调中线人心怀“国之大者”,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运行管理,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默默守护着渠道,全力呵护着供水生命线,确保了工程输水安全平稳运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的血脉,更是激荡在中华复兴伟业征程上的巨流。南水北调中线人遵循着新时代治水思路,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品行,扎实开展“两个所有”工作,认真落实“双精维护”,确保南水北调永续造福人民。

作者:程林枫 李华茂 编辑:张小俊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