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新华社全媒调研小分队走进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

时间:2021-05-26       文章来源:渠首分局综合处
【 字体:

近距离观察水质

近距离观察水质

5月20日下午,新华社全媒调研小分队集中在南水北调中线“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会合,共同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背后的故事。

站在雄伟的陶岔大坝上,记者看着清澈的丹江水冲出引水闸后就奔腾北上,滔滔水声令人震撼,纷纷拿出相机开始拍摄记录。

在坝前,一个清漂机器人正在宽阔的水面上忙碌着,在操作人员指挥下将水面的漂浮物一一收集,“打包”带走。机器人高效、环保、安全等特点,让记者立即对南水北调“黑科技”有了初步的认识。

大坝右岸正在进行安全监测作业,也引来不少记者的围观。当得知工程内外安装了许多像“体温计”一样的监测设施用于时刻关注工程安全状况变化后,大家对水利工程安全预测预警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更对南水北调这一超长距离调水工程背后的安全守护工作感到敬佩。在站房内,记者还看到了安全监测机器人,它可以自动采集监测点信息并上传,实现在线分析,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工作量,同时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准度。

清漂机器人引人关注

清漂机器人引人关注

精准调度如何实现,工程巡查系统如何工作,无人机巡查的应用……一系列智慧化信息化手段让记者目不暇接,不过这只是第一站,后面还有更多更精彩的内容等候,于是在依依不舍中前往下一个采访点,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

当走到1号水质固定监测点时,看着清澈渠水就在身边,记者实在难以等待,立即催促:“就在这里现场取水,我们要看直接能‘喝’的水。”于是,分局水质监测人员当即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从渠道取出一杯“南水”,顿时吸引大家近距离观察。看着清澈透亮的I类水,有人询问:“看着不错,喝起来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分局管理人员和记者立即上前对杯“畅饮”,“甘甜,不赖!”

喝完南水,大家又继续前进,来到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操作无人机从渠道中取水样的过程,再次引起大家围观,感叹南水北调科技感十足。现场利用仪器对水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水温21.7度,PH值8.03,弱碱性水。”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评价:“适合饮用。”不过,在监测站内,大家真实品尝到了渠首水煮出的渠首茶,“好水出好茶”,茶汤碧绿透亮,入口清香爽口,一扫旅途的疲惫。

围观无人机采取水样作业

围观无人机采取水样作业

抵达最后一站肖楼分水口时,太阳已西斜,晚霞照映水面,波光粼粼。肖楼分水口是中线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分水口门,已为南阳引丹灌区输水34.6亿立方米,保障着150万亩灌溉面积。

悠悠南水,润物无声。渠首分局局长尹延飞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并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作为工程的建设者、运行者、管理者,我们倍感振奋和自豪,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分局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保障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让一泓清水安澜北上。”

作者:王朝朋 文/图 编辑:张小俊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