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老家印象之麦收那些事

时间:2021-06-17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穿黄管理处
【 字体:

小麦飘香几百里,萦绕梦乡数十年。

因工作之故,常年在外,故乡已很少回去了,但是对故乡的回忆却是越来越清晰。加大流量输水期间,在巡视渠道时,眼见得沿渠两岸的麦田由绿变黄,麦浪随风起伏,就知道麦收就在眼前。虽然故乡的麦收已经结束,我也好多年没有干农活了,但是沿途看到那些大型收割机,使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了故乡的麦田。在赞叹当今机械化带来便利的同时,回想起那一年年麦收的场景,那些单纯依靠人力去播种、耕耘、收获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那种落后的耕作方式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在农村,一年四季都很忙,但是再忙也忙不过“焦麦炸豆”,说的就是夏收收麦和秋收收豆这两个时期,这是起早摸黑不分昼夜的时候,也是收获的最佳季节。印象中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学,但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农忙的氛围。大人忙着收麦,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了,小孩照看不了,就托给老人帮忙看管。老人闲不住,见不得粮食浪费,就会带我们一起去田地里或者是路边捡麦穗,我们也就跟着去捡,当然主要还是为了玩。有时候跟着父母去麦田,父母在割麦,我就在地头玩,还记得清晨的露水很大,有的蝴蝶的翅膀沾了水飞不起来,基本就落入我的“魔掌”了,有时候见着青蛙也要去抓,当然好多次都扑空了,但是也有抓到的,拿到手里,黏糊糊凉丝丝的,青蛙的爪子在手心里挣扎,我心里害怕手一松,它就跳走了。当然还会遇到蛇,这个基本上是小时候遇到的最恐怖的事情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跑开就是了。

那时的麦收都是靠人力,拿镰刀把麦子割下,一捆一捆收集好,装上人力车拉到打麦场。为了节省时间,好多人都是不回家吃饭,把饭送到地里,吃完饭接着干活。等我长大一些后,也可以帮家人送水送饭了,装车时我就会在地里捡麦穗,车子上坡也能帮忙推车,当然最喜欢的就是拉空车或者是坐车,童年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再后来上学了,每年的麦收季节还专门放几天假,让老师和学生回家收麦子。渐渐的,对麦子的“亲密接触”更加多了,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多样了。从捡麦穗、推车、送水送饭这些跑龙套的小角色逐渐成了装车、摊铺的主力军了。

还记得刚开始割麦时手上磨起的水泡,被麦芒扎破的手背,割了一会儿就疼得纂不紧的手指,还有满鼻腔的麦灰,脖子上搭的毛巾很快就被汗水浸透了,顺着两头往下滴。慢慢的手心变红了,水泡也磨破了,腰也直不起来了,胳膊也是疼得钻心,我抬起头往前看,这才刚割了没多远,距离麦田的尽头还远着呢,我觉得割麦实在是太难了,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不禁有点埋怨父母为何要种这么多的麦子。看到父母远远地在前面割麦,我只好咬着牙接着干。后来,手上磨出了老茧,也不怕麦芒扎手了,胳膊和腰也不太疼了,渐渐适应了割麦的节奏,虽然干得慢,但多多少少还是能给家里分担一些农活。

割麦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把割下的麦子带秸秆拉到打麦场。那时候都是用人力车,也叫架子车,结构很简单,就是两个轮子通过一根轴连接,轴上面放上车架,这车就组装好了。拉麦一般都是趁着清晨有潮气的时候去,这样一是麦粒不洒落,能够节省粮食,另一个是麦子秸秆容易绑扎装车,当然也更凉快一些。经常一大早被父母从睡梦中叫醒,浑身还是酸疼,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但也知道不去不行,谁让咱是农民的儿子呢。迷迷糊糊就到地里了,早上还是有点凉的,穿了两层衣服,趁着潮气赶紧装车,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捡麦子和推车,父亲把车停好就开始装车,他先装,之后我就去捡散落的麦子,一边装完了,就拉着往前再走一段,我就帮忙推车,再接着捡。麦越装越多,车子也越来越重,车轮走过,在田里留下清晰的车辙印。等全部装好了,就用绳子把麦子勒紧绑好,准备拉出田去。这是最费力的时候,田里地软,拉着费力,到了田埂处,更是要用尽力气才行。从地里出来这一段,基本上已经用尽了力气,但也无法休息,只能在大路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而已。后来长大了,我装车拉车的时候才知道,推车和拉车相比,已经是很轻松了。

把麦子拉到打麦场之后,还不能立即就打,需要把麦堆成垛,像小山包一样,遇到下雨,还得拿塑料布遮盖防雨。因为那时的打麦场是多家共用的,得轮着来,基本上五六家一个麦场,麦收结束基本要一个多月。为了防火,晚上有人专门在麦场值班,我们吃过饭也喜欢去麦场玩,去捉迷藏,玩游戏,这时仿佛是满血复活,有用不完的劲儿。玩得差不多就去田边池塘洗澡,然后回家睡觉,这一天才算是结束了。

割麦拉麦只是序幕,打麦才算高潮。轮到谁家打场了就早早地把自家的麦垛扒开,把麦捆解开,一点一点搬运完毕,均匀地摊铺在麦场上晾晒,等到中午晒得麦秸秆焦干了,用拖拉机带着振动碾碾压。一时间麦场被拖拉机的轰鸣声覆盖,拖拉机在场里转着圈,一阵“突突突突”,一阵“塔塔塔塔”,活像在演奏丰收的乐章。大家都戴着草帽在周围等着,等碾压得差不多了,就把麦秸翻一遍,还需要再次碾压。碾压到位后,长长的麦秸秆就在最上层,麦糠就在下面,麦粒就藏在麦糠里。大家一齐上阵,把麦秸秆抖擞一番后挑到指定位置,再根据风向,利用各种工具将麦糠堆成长条形。接下来就是扬场了,一般就是两个人各站一边,用荆叉将麦糠抛到半空,利用风力将麦粒和麦糠分离,一边是麦粒,麦粒下游是麦糠,此时的麦粒中有未碾开的麦穗和部分粘结的较紧的麦余,需要单独一个人用长笤帚来回地扫,略去麦堆表面的杂物,我们叫打略。这个过程主要是把麦粒和麦糠分离,是个粗分,还要进行细分,用木掀将麦粒堆再扬一遍,这次出来的才是又干净又新鲜的麦粒。不过现在还不能高兴太早,抓紧把麦子装袋拉回家存放才是,因为那时受天气影响较大,如果天气突变下起雨来,那可就是白忙乎了。把麦子装车,拉回家卸好,屋里有粮的心情是最好的,忙碌了好多天就是为了这一刻,这可能就是丰收的喜悦吧。

你要觉得这下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那我还得告诉你,不行。农民哪有这么容易?麦子是收回家了,可是新麦水分大,不久还得拉出去晾晒,又是一波装车卸车、翻晒扬场、再装袋拉回存放。秸秆还要整齐码放,修整成马头垛。田里秋季庄稼长出来了,还需要除草施肥等等,哪得片刻闲暇啊。

当然,这都是以前的苦日子,现在的情况可是好太多了,出一点费用啥都解决了:种地有专人种,除草施肥也有专人做,收割运输更是一条龙,麦子当场就可以拉走卖掉,不用来回费力气倒腾了。基本上一天麦收就可以结束了,这效率在当年简直不敢想象。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今天比以前发展更迅速,工作生活更便捷,节奏也更快,过几十年再回头看看今天,可能类似今天之于以前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唯一不变的,应该是那种脚踏实地,务实求精的作风,不管是哪行哪业,只要坚持耕耘,就一定会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作者:王昆仑 编辑:张小俊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