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二维码感南水北调大变化——日常巡视有感
设备日常巡视
“我去扫4号,你扫3号。”
这不是接头暗号,是辉县管理处调度科几位职工,在通过扫描二维码巡视孟坟河节制闸闸室的启闭机柜。二维码的应用,如今已经在南水北调的运行管理工作中随处可见,但是你了解在没有二维码之前的运行管理工作是什么样的吗?
2014年的某天晚上,凌晨2时,在峪河闸站值班的靳潇凯提着手电筒,拿着望远镜,夹着记录本,朝闸室走去。总干渠表面看似平静,但是峪河闸室内却因为水流撞击闸门的缘故,水声滔天。靳潇凯用手电打在水尺上,拿着望远镜观测了十余秒后,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此刻水位,随后,同样的操作又对2号和3号闸孔水尺进行了观测记录。返回值班室后电话,靳潇凯将读取的数据报告给分调中心,等待两个小时以后的下一个时间点,一样的操作再重复一次。
2015年除夕夜,中控室排的是靳潇凯的班,晚上11时左右,接到了一通特殊的问候电话:“你好,这里是总调中心。”“你好,这里是辉县管理处中控室。”“运行是否正常?”“辉县段运行一切正常。”“注意观测水位变化,有问题及时上报。春节快乐!”“收到。”马上就是12时了,春晚也即将开始倒计时了,靳潇凯挂断电话,看了一下时间后拿起记录本走向视频监控电脑,通过视频监控读取各节制闸水位数据,记录完毕后再逐个通过日常调度管理系统,将数据录入系统,经复核后点击提交给分调中心审核,并在运行日志记录本上写下了相应记录。
2017年底,会议室传来了激烈的辩论声。“每半小时审核一次水情数据,原来的数据上报流程还要继续,工作量不是翻倍了吗?”中控室值班人员向大会提出,“在新旧系统结合时期,肯定会有一段‘镇痛’时期,待新系统经过考验,可以应用的时候,大家的工作量就会有明显的减少。投入使用新的会商系统,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工作中重复的人力操作。提高水情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我们的输水调度工作是有促进作用的,望大家积极配合。”
2018年,一场全线视频会议在全线召开,上至北京局机关各相关部门,下至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共45个现地管理处的全体人员,大家正通过一个屏幕,进行信息共享交流和工作安排部署。突然一阵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响起来,大家把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中控室值班员的工位,中控室值班员迅速关掉弹窗,消除了声音,保持了会场安静。这不是一次失误操作,这是中控室值班人员为提醒每半小时一次的水位审核而设置的闹钟提醒。覆盖总调中心到现地三级调度机构的会商系统终于正式投入了使用,会商系统涵盖了水情数据分析、调度指令的执行与反馈、日常值班日志和交接班记录的填写等等不同的模块,让中控室的调度值班工作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水情数据更是完全摆脱了人工重复录入的动作,会商系统桥接闸站监控系统,各项水情数据可以直接从现场传感器通过PLC控制柜传到闸站监控系统,再导出至会商系统,需要人的操作只是审核和提交工作,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通水试运行到通正式通水运行第7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不只是中控室的调度值班工作发生的这些变化,回到开头我们所说的二维码。以前的日常设备设施巡视工作,每月有大量的巡视记录本和个人签名需要填写,但是现在,通过工程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将每个需要巡视的设备设施进行编码,通过系统编制成任务,按巡视要求的频次定期推送计划给每个需要执行巡视任务的人,执行人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巡视任务,生成巡视记录表。巡视过程发现的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工程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上传,问题会流转至相关维护单位,进行维护作业后销号处理。
前期对设备进行编码也是经历过“镇痛”时期,设备的位置、编号、名称等信息需要一个个手工录入,但是当一切按规划准备就绪,所有工作在系统的支持下,变得愈来愈高效、便捷,整个运行管理工作像一台庞大的机器一样,牵动这每一个人不停向前。
再到后来中线防洪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预算监管系统、物联网等等系统的应用,都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增添了十足的科技感和软实力,这一系列的信息化举措为南水北调工程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