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陶岔渠首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1-08-16       文章来源:渠首分局南阳管理处
【 字体: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和丹江口水库,考察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一时间,人们不远万里从各地赶来,踏访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一睹渠首的壮观景象。陶岔这个在百万分之一比例中国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小地方,几乎就在一夜之间闻名于世。

追溯陶岔渠首的历史,还要从南水北调工程的诞生、规划和实施说起。1952年2月19日,毛主席乘长江舰从武汉至南京视察长江途中,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按照这一构想,1958年,国家在豫鄂边界的丹江汇入汉江入口处,建设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1967年,丹江口电站的第一台机组安装调试完成,准备开始发电,丹江口水库需要下闸蓄水,但在水库蓄水之前,要把南水北调的引水渠和渠首闸建好。

渠首闸作为丹江口大坝的“副坝”,修建的位置至关重要。考察队选定了张泉、陶岔、王岗三个地方,都在原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境内。因陶岔地面海拔172米,与丹江口大坝加高前的高度差不多,加上陶岔地处汤山、禹山之间的垭口,地下几十米就是一块完整的山石,地质稳定性较好。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和勘察,专家最终决定将渠首闸修建在陶岔。

1968年底,邓县接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通知,水利部把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纳入规划,陶岔工程取名为引丹工程,引丹江水建郊南干渠,近期以灌溉为主,远景搞南水北调。

引丹工程不但难度非常大,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邓县也不例外。但对于一个以产粮为主的农业大县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好引丹工程,不但可以解决县城西南几十万亩岗坡地的农业用水问题,还能让老百姓长期受益。县革委会经过论证后当即拍板,开始启动引丹工程。

在引丹工程建成之前,陶岔所在地是一条长峡谷,位于汤山、禹山、杏山之间。1968年11月15日,参与前期准备的5000人来到陶岔,他们就地取材,用最简易的材料,在三山脚下搭建起连片的茅草屋,三山脚下的荒山野岭间俨然成了一座小县城。1969年元月,邓县组织刁河以南刘集、构林、都司等13个公社2万名青壮年民工组成水利建设大军奔赴陶岔,用最原始的镢头、铁锨和架子车三样工具,在三山脚下展开了大会战。

当时国家的投资还没有到位,2万人每天的用粮和用水成了大问题。那时候,工地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喝黄水,撒黄尿,顿顿吃的狼戴帽。这是当时恶劣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粮食问题依靠后方省吃俭用来解决,用水却只能在现场打井。由于井往下打不深,往往第一桶井水打上来,第二桶就变成了浑浊不堪的黄汤子,因此,工地上做饭和饮用的都是来不及沉淀的黄泥水;狼戴帽指的是用红薯粉做成的窝窝头,形状酷似个帽子,吃上去又甜又香,但因红薯粉含糖量过高,吃多了会产生大量胃酸,民工们往往是一边干活,一边吐酸水,时间长了都得了胃溃疡。这样诙谐的描述,反映了民工的坚强和乐观。

引水渠建设在当时是国内罕见的深挖方工程,渠深十二至四十七米,1969年6月,随着工程的逐步深入,运土上岸变得越来越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民工先后自制了人力爬坡器和动力爬坡器,尽管节省了人力物力,施工进度也明显加快,但不能彻底解决拉车向上运土的问题。随着渠道越挖越深,前两代爬坡器已经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在指挥部负责人的支持鼓励下,民工发挥集体智慧,又发明了拖拉机爬坡器,牵引坡长可以达到两三百米,彻底解决了运土难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是,挖土速度跟不上拉土速度的矛盾凸显了出来。为加快挖土速度,一种叫“挖神仙土”的方法在工地悄然使用起来,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将边坡削陡,下面掏空,人为的造成塌方。虽然挖土速度是快了许多,但由于无法掌握塌方的时间,出现了很多伤亡事故。尽管指挥部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规定,但各民工团急着赶工期,挖神仙土现象还是屡禁不绝。

按照工程指挥部最初的计划,最多两年半就可以完成整个工程。而事实上,随着渠道逐渐挖深,膨胀土、打钎炸石等问题又接踵而来,仅1970年4月一个月时间,就有13次膨胀土滑坡记录,工程量陡增了许多,还出现了多起炸伤人事故。根据技术员测算,平均挖一米长的渠道需要拉一万车土,将一万车土拉到指定位置再返回渠道,总需行走一万里路,由此诞生了“万车万里一米渠”的说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施工强度有多大。为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当时的南阳地区行署紧急动员周边的镇平、南阳(原南阳县)、方城、社旗、新野、唐河六县4.5万人开赴陶岔,邓县本地民工也达到4万人,工地民工总数达到8.5万人,掀起了工程建设的新高潮。

在工程建设期间,淅川县库区移民后靠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1972年,为了确保库区移民后靠安置顺利完成,南阳地区行署将包括陶岔渠首工程在内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划给了淅川县。

1974年8月16日,引丹陶岔渠首工程主体部分建成通水。当湍急的丹江水喷薄而出,以每年6亿立方米以上的水量,浩浩荡荡通过郊南干渠流入邓县的千里沃野,在场的几万民工欢呼震天,他们用无数的鲜血和汗水,浇灌成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镌刻进了人们的心里。

引丹灌溉四十载,百万亩良田得滋润。2013年6月,老渠首闸寿终正寝,在一阵电光火闪之间爆破拆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上马后,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计划于2009年底在老渠首闸下游约80米处开工建设新渠首闸,并在渠首闸右岸建设办公等附属设施。

建设新渠首闸,第一步便是拆迁。共涉及陶岔村永久征地360亩,临时征地683亩,需拆迁62户居民和4个单位的房屋。对于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儿孙辈的出生地,拆家迁居不亚于一件扯心动肺的事情。

自引丹渠首工程建成后,陶岔村逐渐成长为一个村级小集镇,当地人俗称“陶岔街”。陶岔街的老百姓大多是库区移民后靠搬迁至此,几十年来以经商为主,经营粮面油加工销售、生产生活用品销售和餐饮等行业,农忙时也种田务农。同时,陶岔街上又有烟站、信用社、供销社、兽医站、工商所、派出所等单位,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河南省政府移民办定的日期是2009年6月30日全部拆迁完毕,淅川县结合实际,将拆迁开始日期定为6月11日。5月26日,九重镇陶岔渠首枢纽征迁指挥部正式成立,从各单位抽调的30余名工作人员,分为八个工作组吃住进了陶岔村,开展征迁前的摸底调查和实物复核确认工作。令工作队员没想到的是,此次征迁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

首先是房屋拆迁的正式补偿标准还没有出来,执行的“临控标准”。按照南水北调征迁的“三原”(原规模、原功能、原标准)原则,所计列的补偿资金根本不够再盖起两层小楼。很多群众想好的三四十万,结果连二十万都不到;其次,九重镇同时面临着内邓高速公路征地和库区移民征地,等于在一个乡镇的范围内,就有三个不同的标准,而且前两项征地标准还要高于渠首征迁标准;最后,也是拆迁群众最关心的一点,库区移民搬迁是先建房、再搬迁,而渠首征迁是先拆老房、再建新房,同样是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而标准却不统一,房子拆了根本没有地方住,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又正值五黄六月天,群众不理解、想不通也在情理之中。

在这样的种种不利情况下,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做工作,描绘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在拆迁群众看来就像是一张画饼,中看不中用。因此,吃闭门羹、坐冷板凳、听牢骚话对工作队员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拆迁在当下被誉为“天下第一难”,不是没有道理的。拆不动就建不动,怎么办?一个字:干!

为早日完成征迁任务,工作队员不讲条件,不讲代价,采取“5加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日夜奋战在拆迁一线。 磨破嘴、跑断腿,是他们开展工作的真实写照,顶烈日、冒风雨,但他们从不计较,毫无怨言,他们始终带着耐心去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解疑释惑,用真诚打开拆迁户的心结。

从2002年长江委第一次到陶岔村开始实物登记,2004年下达停建令,到2007年进行实物复核,大多数群众都明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从心底里早已不反对拆迁,因而能够主动讲奉献、顾大局,对工作队也配合好、签字快。但也有群众听信谣言,幻想不切实际的高额赔偿,铆足了劲儿要做“钉子户”。

对待这些人,软磨硬泡不成,就打“熟人牌”,利用亲戚关系、邻里关系,挖掘和发挥关键人作用,还通过张贴宣传单的形式向大家讲解政策,告知尽早签约可获得的奖励。日复一日的热情宣传解释工作,让一个个拆迁户充分了解了政策,签订了拆迁协议,还帮助其他户了解政策,自愿成为“宣传员”和“带头兵”。

指挥部进驻后正值收伏种秋的大忙季节,太阳晒到地上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稍微一动就是一身汗。二组在入户做群众工作时,得知这户群众没有及时搬迁的原因是“新打小麦上万斤,而家里却没有劳动力”,二组的队员就忙得和王朝马汉似的,帮他把粮食全部搬到了投亲靠友的亲戚家里。晚上大家才得知统统被“整”了一回,原来小麦是邻居故意放置的。工作队员真是哭笑不得,这户群众也自知惭愧,第二天一早就把家里腾了个干净,还动员邻居也搬走了事,不再给工作队再找麻烦。

党员干部在征迁工作中发挥了关键的模范带头作用。征迁动员大会召开后第二天,村主任就带头拆掉了他和妻子燕子衔泥般盖起来的8间平房。另一个拆迁户在陶岔街开宾馆,每年有几十万的盈利,当工作队员到他家讲明政策后,他二话没说,就欣然同意把宾馆拆掉。“一个人不能白活着,应该为国家做点贡献,我拆了房屋可以使工程建设更快点。”拆迁后每天损失近千元,但谈起征迁,他毫无怨言。

最感人的是一个开批发部的拆迁户,她丈夫去世得早,独自一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按期搬迁后,她在街东头的低洼处租了两间门面房继续开批发部,谁知刚搬过去没两天,一场大暴雨顺着西高东低的街道全部灌进了屋里,上万元的商品泡得一团糟。指挥部为她核定了六千元的损失,谁知她只要八百元,用她自己的话说:“除了吃的东西,其他的东西擦干净还能卖。咱蒙谁也不能蒙国家。”

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拆迁群众跟着行动起来,6月25日所有拆迁项目全部拆迁完毕,比省政府移民办规定的时间提前了5天。

2009年12月28日,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如期开工。

如今,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已经建成通水六年多了,以工程为依托,陶岔村一改过去的破旧面貌,摇身一变成为了婀娜多姿的“风情小镇”:一座座农家别墅,灰墙黛瓦,窗明几净;街道宽阔整洁,店铺鳞次栉比。陶岔渠首的修建,不但改变了他们的经济状况,还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村里很多人都开起了餐馆,满足人们想品尝丹江鱼的愿望,每天来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透过陶岔渠首的“前世今生”,在感叹渠首人民的奉献与担当的同时,更深切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论断的深刻意义。不忘初心,是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始终不渝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伟大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

作者:孙天敏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