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古塔再现古韵
易州,古代州名,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因境内有易水得名。县城位于太行山北端东麓,群山环绕,“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刺秦就发生在此地。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在易水边诀别荆轲,知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大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塔——荆轲塔,后几经翻修保存至今。但是由于荆轲塔位于易县西南城边,且塔身经风历雨已无当年风貌,周边山野杂乱,很少有人特意游览观光。
南水北调开工建造,中线明渠在荆轲山脚下横向穿越,自古以来水都是通源的象征,易县县政府同步利用地理优势,围绕勇士荆轲着手升级打造“荆轲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后,荆轲公园青山南水依附,整体环境优美植被繁密,而后规划建成横穿明渠的荆轲大道,沿边开发住宅、办公等一体化城镇楼宇,组成了易县新区的城市规划集体,极大体现易州古城的历史底蕴和宜居环境。作为千年古县,南水北调已经深入易县城区的各家各户,人们在喝上南水的同时,看到她在易县新区蜿蜒驶过,与之匹配的荆轲公园也已经成为又一大具有历史背景和观赏价值的风景胜地,南水北调确实已经在易县人的心底扎了根,生了情。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荆轲塔每层塔顶的每个角沿都悬挂风铃,风一吹铃声悦耳动听,而现在,南水北调让这座古塔再一次绽放了它的古风色彩,有水就有活力,伴着潺潺的水声,我犹如听到了当年的风铃再一次在山间奏响。
作者:吴星雅 编辑:李东君
- 上一篇: 闪光的人
- 下一篇: 文体活动多样化 快乐工作更高效——禹州管理处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