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吾辈何其有幸,青年更应自强

时间:2021-08-27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穿黄管理处
【 字体:

1919年的5月4日,有一群青年气势如火焰,从燕园迸发,迅速燃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内惩国贼,外争国权,一夫举,万夫应,引国人瞩目,正是从那时起,华夏民族的曙光在世界的东方喷薄,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群青年人改写!中国的脊梁由一群青年人挺起!

“浴血中华,开天辟地”。一百年前,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先生在风雨如磐中,将共产主义信仰的明灯燃起,1927年他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那一年,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开拓之初,从那一年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叱咤风云、舍生忘死,在秋收起义、井冈建军、开辟生路、星火燎原的伟大斗争中,求实创新,可歌可泣,谱写了壮烈的篇章。那一年,毛主席只有34岁。

“曲折探索,奠基伟业”。几经磨难,历尽沧桑,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率领下,赶走倭寇,建立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英雄们用鲜血构筑了万里长城,董存瑞手托炸药包,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那一年,他年仅19岁。

“改革开放,共襄盛世”。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一代又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初心不改,本色不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谱写下壮阔的新篇章,在各行各业都跃动着青年们奋斗争先的身影。袁隆平23岁就立志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以36岁的“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石油人仅用三年就拿下大庆油田,而雷锋同志因公殉职时,更是只有22岁。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奋斗不止,硝烟依稀,时代流转,而总有那么一份力量,总有那么一种信仰,无论何时,都在指引着无数青年党员不断向前。在我们身上,还能看到前辈们的影子吗?

能!我们虽无法复制革命先辈们的先进事迹,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依然能汲取实干担当的意识与力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建成到通水,一个又一个这样的青年站了出来,顶了上去,创下一个个工程奇迹:我们解决“在软土富水条件下建造地下隧洞”的世界难题,创造世界第一的超深竖井施工技术,完成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工程……时至今日,在近七年的运行管理中,中线工程的总调水量达到了400多亿立方米。这种“青春”,似乎并不陌生。我们敢于奋斗,敢于创新,在输水渡槽流态优化试验研究项目中,你依然能看到我们的身影。

就在今年7月,郑州市遭遇了一场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这对于我们来说,一场防汛“大考”,一场事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人民群众用水安全的大考,每一次防汛都是严阵以待。持续了三天三夜的瓢泼大雨,依然挡不住我们的步伐。我们淌着积水,在截流沟内排查险情,我们遇堵则疏,见沟即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将问题处理在扩大之前。凌晨一点,当我们接到命令,需要去穿黄退水闸值守时,我们没有一句怨言,在密不透风的闸室中,坚守了一夜。

在危险来临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安顿好家人。穿黄管理处的年轻党员苏万强在辖区忙着防汛抢险,他的妻子在郑州市区紧急转移时,只身一人抱着两个孩子在齐腰深的洪水艰难走过。还有很多青年人,关键时刻都是同样的选择,坚守,坚守,再坚守。有的人将雨鞋里的水倒出后才看见脚泡得已泛白,有的人连续坚守多天,累了就在雨中席地而坐,饿了就胡乱扒两口饭,没几天就增加了许多沧桑感,但在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必胜的信念……

我们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做好了迎接更大困难的准备,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仍需努力,当跨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疫情,站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试问当代的青年人,我们还能肩扛重任吗?

我们一定能,当我们进入南水北调,就是选择为祖国奉献。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城市的喧嚣,沉淀了自我,在这里驻足、扎根、守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我们为之不懈的奋斗,无论寒冬酷暑,还是烈日炎炎,我们都会在这长渠边,锤炼自我,提升技能,用奉献守 护青春,用汗水见证成长。

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吾辈何其有幸,青年更应自强,我们一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

作者:王梓帆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