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初见“咽喉”

时间:2021-09-03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穿黄管理处
【 字体:

浩浩荡荡的丹江水犹如一条巨龙在黄河滩下穿过,水流声犹如惊雷一般在黄河北岸怒吼。初见穿黄时我的内心百感交集,震撼、钦佩、仰慕……多种情绪在脑中交织。难以想象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如何建成完工、难以想象这项工程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和财力、难以想象自己今后工作是肩负了多大的责任和义务。“咽喉”之名并不夸张,“穿黄不通,千里无功”也并非笑谈。在穿黄管理处实习了一个月以来,对穿黄工程的认识不断加深,初见时的倾佩也愈发浓郁。在穿黄管理处切身感受到穿黄,工程之大、科技之高、安全之严以及人心之暖。

工程之大

初到穿黄北岸派出站的第二天,管理处负责人就安排我们到工地进行实地学习。在穿黄出口闸站平台,王昆仑老师在宣传板前耐心地讲解着穿黄工程的概况:“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上游约30千米处,线路总长19.30千米,主体工程由南北岸明渠、南岸退水洞、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最令我们对工程之大感到吃惊的是穿黄隧洞,难以想象在我们母亲河的身下还隐藏着难度如此之大的工程,在地下三十多米的地方采用隧洞穿越的形式将丹江水送往北方。

作为一个生长在荥阳黄河边的孩子,对于黄河附近的沙土地我也算是有着较为熟悉的认知,在黄河沙地如此松软的土质下建设出,仅单条隧洞就长达4250米的穿黄工程,难度不可谓不高,工程不可谓不大。

科技之高

穿黄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在穿黄工程中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来保证渠道安全,闸门闸站控制、数据监测、金结机电设备使用等都采用了自动化的方式,自动化程度之高令人惊叹。渠道附近视频全覆盖,进出渠道采用物联网开锁,大数据、各种数据自动读取等新科技手段也都是全部落实到工程范围内。穿黄工程中最引人瞩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项目就是穿黄隧洞,距离长、难度大。同时工程地处七度地震区,工程设计时,需要面对河床游荡、河槽深度冲淤、复杂地质条件、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隧洞渗漏、围土稳定、大型超深竖井、长距离盾构隧洞施工,以及输水安全与长期运用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建成,开展了穿黄隧洞工作条件与建筑物型式、衬砌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大型盾构工作竖井结构特性、抗震技术等技术攻关,开展了穿黄隧洞1:1仿真实验,模拟隧洞水土环境和受力条件,验证设计方案,提出优化措施,为整体提升技术理论水平提供实验依据。穿黄管理处不仅将现有成熟的科技手段运用在渠道管理当中,同时也在积极创新尝试不同的科技手段。BIM和无人机监测等新的科技手段也在渠道内进行尝试,通过不断创新与尝试来帮助我们穿黄工程科技水平更进一步。

安全之严

从工地观察学习回来,安全科的张维国给我们抱来了几本厚厚的安全手册,细细翻阅,同样也是惊讶于我们安全管理之严格。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岗位标准到规章制度,每个岗位每个职责都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小到桌椅器具摆放,大到设备操作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详细的说明、明确的规定、严苛的奖惩足以见得我们南水北调对于安全管理之规范。安全之严不只体现在书面规定上,还渗透在了我们穿黄人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进出特定场所采取佩戴安全帽等防护措施、危险作业配齐工作证操作证、班前安全教育等等行为,都足以见得安全意识已经融入到了穿黄人的潜意识当中。

“我们每人每月至少上报30个问题。”郭强带着新入职员工沿着渠道巡视时讲道。我们两个新员工望着平静的水面、坚固的边坡、笔直的道路、固若金汤的渠道不经发出怀疑:“这怎么能发现问题呢?”在逐渐熟悉日常工作之后,我们也理解了硬性规定的初衷,目的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不忽略任何一个隐患。认真严谨、锱铢必较,穿黄人在用着实际行动保证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人心之暖

被“7·20”暴雨困在河南分局三天后,管理处派车把我们接了回来,负责接我们的是综合科的负责人杨卫,在带领我们吃过午饭后,他贴心询问了日常用品是否备齐有无其他需要等情况。“二年级”的董浩在中午带我们休息的时候对管理处的人员和工作日常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帮助我们更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在与负责人谈话交心后,我们则开始了在北岸派出站的实习。

“小马哥”马占营给我们安排了宿舍并准备了全新的四件套,北岸的同事们在忙于水毁项目修复的过程中也不忘关心和教授我们知识。这些日常中的点点滴滴,将暴雨带来的寒意逐渐驱赶,最后充满内心的则是满满的温暖。

在实习一个多月以来,对穿黄这个“咽喉”工程逐渐熟悉,深刻体会到了工程之大、科技之高、安全之严并切身感受到了穿黄人的人心之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将初见“咽喉”时的这份震撼转化为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时刻牢记青年党员的使命,用自身行动献身新时代水利事业。

作者:梅阳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