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太行山下的后人

时间:2021-09-07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汤阴管理处
【 字体:

透过车窗,看着远处的太行山脉,回忆停在一个山脚下的村庄,一个抬着两支胳膊、低着头,学飞机样子跑着玩的孩子。

这个孩子长大了,考上了大学,从村子走了出去,生活发生了改变。想想不少他的同龄人还继续是农民工,即使他们也攒钱在城里买了房,但这辈人的人生轨迹还会和父辈差不多。这种人生已然不同而产生的体会,经历了才会有,再多的抒情都不好表达那股喜痛的交叉。作为太行山下长大的后人,我有幸跟着单位,以学习者的身份,重回家乡,再亲近祖辈的精神。

我在靠近河北省的太行山脚下长大,石板岩村位于太行山靠近山西省的延伸山脉,两个村子距离30多公里,但是在红旗渠青年洞的道路修好以前,在太行山大峡谷周边没有开发以前,这30多公里,前几辈人中走完的不多。原来不知道石板岩村为什么能成为典型,看了扁担精神纪念馆的介绍才知道,因为它更苦,它更难。我的村子位于太行山山脉南侧,整体靠近山外,而石板岩村在太行大峡谷的峡谷对岸,山脉内部,村子里的人想买袋盐,都必须脚走山路十几里,走过峡谷,走出家门前那高山的连绵。

有人问:这么苦,峡谷里的人为什么不出去,换地方生活?因为世代只能靠天吃饭,吃饱都难,省吃俭用都不够,从哪儿去攒足够的钱,去好的地方再开始生活。穷、苦、无奈,又能怎样?太行山也不是很高,但对于只有脚走山路的人来说,它就是那么让人难,让人疼。没有路,没有改变的条件。

1991年,我第一次离开村子。村子里没有长途汽车站,最近的车站在镇上,为了坐车需要凌晨4时起床,走路两个多小时,从村子走到镇上。当时我不到6岁,记事不会多,但是这件事就记着,因为感觉父亲手拉着我走了好久。月亮下,柿子树上,那只猫头鹰,它一直看着远处路上手电照的那点光。

汽车呢?这个真没有,连自行车都是稀罕物件,村里没几辆。村子到镇上的路破破烂烂,路边是深沟,没有路灯,让别人夜里骑自行车送我们,确实太危险。看看现在村里到处的公路、汽车,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太大。

扁担精神确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供销社人员的生活应该也不会太好,但他们就是扁担挑着东西往山里送,纵然山高路险,倾情一趟趟。“一根扁担挑在肩,山高路险只等闲,我为群众来送货,再苦再累心里甜”。精神感染的有效,无关文词华丽,能把人带出感受,感染就会流长。

翻山越岭的难和险,不是坐在车里登山能理解的,也不是偶尔爬山运动能体会深刻的,石板岩供销社挑扁担走山路的几十年里,漫山遍野的脚印,确实震撼,让人敬畏。“为百姓,甘将青春献山区”,价值观的初衷好表达,价值观的纯粹如何保持?这么苦的环境,做这么累的事情,怎么能让人坚持很多年......我想了很久,也不确定如何准确地描述,最后,只是通过换位思考,把工作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责任不再是被人要求的责任,责任不是外在遵从,而是心里主动作为,慢慢变成一种只有踏实履职才会心安的良知。

供销社的先辈,挑着扁担挨家挨户送东西,几十年不断,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倾其所有的付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无论供销社的人多么勤俭节约,对山里人多么的关爱,一个螺丝钉,一个暖水瓶,几片药等等,都只是帮助了石板岩村这一类人生活的一点,精神可嘉,却无法改变这些人的命运。不知其他同行的人是什么感受,真正改变这些人命运的,还是车轱辘下的路,山脚山腰,山南山北,峡谷两岸;改变这些人命运的,是出钱建设这些道路的人,是政府,是中国共产党!

有了路,汽车可以开进山里了,山外的东西送进山里的更多,山里那些吃不完的柿子、核桃、花椒,也可以往外送出去卖了,这才形成了山外和山内互通,这就给了山里人开始攒钱的可能,原始积累的开始,形成了改变命运的基础,然后,才是林州市后续更大量的劳务输出。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很苦吧,但是管吃饱,对于以前在山里出不来的人,吃饱就是打心底的幸福,能吃饱又挣钱已然是太美的光照,还能到大城市看看高楼,过年了想办法接孩子到建筑工地过个年,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长颈鹿,诸如这些他们原来不曾有的奢望都实现了。

有了路,这些人才有了新生,这些人的后人才有了选择生活的可能。很多人看到了太行山自然风光美,而这路才是美的基础。这路,到的地方越多,走出来的山里人越多,带回去山里的笑声才更多。

有幸参加这次教育活动,给予自己感触的来源,感恩管理处组织的本次活动,感激中国共产党带给家乡的巨变。

作者:付紫敬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