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神秘人物”
现场安全技术交底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正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真实的写照。在烈日中经得起“烤”验,在暴雨泥泞中迈着坚定的步伐。他们穿着印有中国南水北调的工作服,忙碌在办公室和工地之间,不是埋首电脑屏幕整理内业资料,就是拿着尺子在施工现场上。他们就是负责此次卫辉管理处水毁项目的监管人员,在水毁施工现场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严守质量底线的“铁面包公”
“现在多说几句,为的是一次性把活干好,你们挣的也是辛苦钱,免得后期不合格还要再返工。别看有些问题不大,但往往就是这些小细节存在着质量隐患,不能够因小失大,前期找事多,后期不返工。”一到施工现场,负责第二段的监管工作的黄光营就开始和现场施工人员交流着现场的施工问题。
卫辉管理处所辖渠段经历新乡“7·21”暴雨洪灾后,渠道现场水毁面较多,为了较快较好地完成水毁修复工作,管理处将渠道水毁工作面分为六个段面,将管理处员工和支援水毁修复工作的兄弟处室的同志们分别分配到各个段面,监督管理水毁修复,要求同志们担负起监管责任,高效完成水毁修复任务。
为夯实水毁修复基础,严守质量底线,卫辉管理处各段面监管人员从进场前的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到施工过程中对工作面一尺一寸测量,真正做到一丝不苟。因为我的“两个所有”巡查路线是工巡一区,经常和曹健壮和黄光营同乘一辆车,常看见他们见到施工的工人便会唠上几句。“老乡,在挖排水孔呢,你知道这个施工标准是啥吗?”黄工问一个正在挖排水孔的施工人员,不知不觉中就测试了施工人员对工程技术的标准和要求的掌握。
每日对开展的施工面进行沿路巡查,将现场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及时对工程进度进行预判,切实将施工进度处于可控范围之内。遇到工程关键部位施工时,相关区域的监管人员都会提前到达施工部位,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质量交底,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重点,直到他们弄懂吃透。这些是监管人员每天做的基本工作。
“你这个石头这样摆不行呀,石头大小不一而且块石之间缝隙太大,做工不扎实,把石头摆匀称了再上浆。”黄光营对发现的问题丝毫不留情面。像所有负责监管工作的人员一样,黄光营说:“严守质量管控的底线,是保障水毁项目顺利进行的最低要求。”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卫辉管理处监管人员一直坚守着职业操守,在工程质量管理中严把“质量关”,成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当之无愧的“铁面包公”。
苦口婆心的“安全卫士”
重点施工部位旁站监管
“有些参加施工的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你直接跟他讲安全条例他也听不进去,所以要你见了面就说,不停地说,逐渐得这个意识就建立起来了。”支援卫辉水毁项目修复工作的曹健壮说。
安全是质量的前提。由于施工工作面分散,现场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需要随时紧绷。为了将安全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施工人员的脑海里,监管人员不厌其烦地走到哪里说到哪里。“师傅,你干活的时候安全带必须系好啊。”在渠道巡查的负责第四段水毁修复工作的潘好磊立即阻止了即将进行施工的工人。“遇到一些听不进安全教育的施工人员,有时候罚款可能是最不受欢迎的方法,但确实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安全科科长翟治贻说。
除了对进场人员安全培训和“班前五分钟”安全教育,监管人员每天对所负责的区域的水毁工作面进行安全巡查,再三叮嘱安全注意事项,让“被动安全”变为“主动安全”,对施工人员存在的不当行为及时指出纠正,切实增强施工人员的规范化意识,减少甚至杜绝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监管人员是一面堵住安全事故的堡垒,为水毁修复项目安全稳定推进悉心守护,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不折不扣的“安全卫士”。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里,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身影,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在工程项目最需要的岗位上坚守职业操守,砥砺意志品质,向水毁修复项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续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上一篇: 我言秋日胜春朝——记穿黄管理处水毁修复现场
- 下一篇: 众人拾柴火焰高——焦作管理处成立创新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