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水下穿针”保安全——航空港区管理处成功处置24号泵站设备故障

时间:2021-09-28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航空港区管理处
【 字体:

水泵成功出井

水泵成功出井

近期,航空港区管理处在对辖区24号泵站进行例行设备巡检的时发现2号检修泵只工作不出水,随后经过水下电视和三次“水下穿针”技术,成功完成了24号泵站设备故障处置工作,有效地保证了高地下水位段工程汛期安全。

新型水下电视助力故障分析研判

由于水泵处于水下,通过常规方法无法查看具体情况,管理处通过与维护人员沟通,借助新型水下电视,水下情况清晰地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原本通过耦合连接器悬空固定在井中的水泵,从固定它的滑轨上脱开后出现在距离管道接口约2米的位置,歪倒在井底。“水泵怎么跑到这了,这可怎么办?现在还在汛期,总不能请潜水员下去吧!”调度科临时负责人王明恩略显激动地说道。借助水下电视系统,在场的管理处和信息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井底环境和故障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和分析,并对故障处置方案进行现场会商,确定了两个方案:一是请潜水员下井捞泵;二是舍弃旧泵采购新泵。事发泵站地处高地下水位段,井深15米,井下水深8.4米,故障水泵功率达15.5千瓦,整体重量超200公斤。无论采用哪种方案,都将产生不菲的成本,需要上级批复。

攻克难关创新“水下穿针”技术

工程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两天后,管理处与信息科技公司再次会商处置方案时,提出了一种新的维修方案,一种脱胎于“槐花采摘剪”的低成本的土办法:借助水下电视观测,利用20米的长杆将轻质挂钩送至井底,钩子通过两条安全带系挂在电动葫芦吊钩上,再利用两根细绳控制钩子的方向和开合,使挂钩穿过水泵顶部直径5厘米的吊耳,最终使用电动葫芦提出水泵。这种方案听上去极为不可思议,却是工程师结合实际情况的创新之举,被取名“水下穿针”。

三次“穿针”完成水泵维修

维修行动于9月14日拉开帷幕,整个过程上演了三次“穿针”操作。第一次“穿针”长达两个多小时。因为杆子太长弹性大、工作人员操作不熟练、水泵吊耳朝向不利、水泵位置偏离井口较远等因素,“穿针”操作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不经意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毫无进展。在临近中午时,总算取得了突破,先是采取启动水泵的方式制造反推力调整了水泵的姿态,再利用吊耳旁电缆助力,促成了第一次“穿针”成功,并成功将水泵提起。

第二次,经验加运气。由于电动葫芦挂钩限位的制约,水泵只能被提升到井口下方约6米临近水面的位置,下面要做是使用手拉葫芦将水泵提升至井口。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加上水泵位置姿态改变的有利因素,借助水泵在水中可控的旋转,第二次“穿针”操作还算顺利。水泵被成功提升至井口下方,水泵又经过一次吊索更换接力后成功出井。经检查,水泵机组除锈蚀外无其他故障,一个吊耳根部出现断裂需要更换,耦合连接器因固定螺栓锈蚀断裂,在垂直面内产生扭动,造成泵组脱轨。

第三次,迅速且准确。在更换新的吊耳和紧固螺栓后,水泵沿着既有轨道重新安放至水下,但因为底部轨道及管口锈蚀和的原因,水泵未准确安放到位,管口存在错位情况。维护人员决定采取第三次“穿针”操作,调整水泵姿态和受力。得益于泵组垂直固定的状态,这次操作非常顺利,经过几次牵拉之后,泵组和管口准确耦合连接。经调试,系统控制正常,水泵运行正常,管道出水正常。

此次24号泵站问题处置管理处职工与维护单位积极创新,从发现故障到处置故障历时不到一周,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及时有效地保证了高地下水位段工程汛期安全。下一步,航空港区管理处将持续创新引领,更好地完成运行管理各项工作。

作者:桑增伟 王明恩 冯道训/文 冯道训/图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