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渠上的建言献策
党员攻坚突击队祁建华(左一)和修复施工人员合影
9月29日,国庆节,前夕。
郑州段工程红松路跨渠桥下,大家围着一个“特案”,现场诊断,你答我辩,纷纷提出建议......
原来,是一个庞然大物“生病”了。它高8米,边坡比1:1.5,很陡,形状似一个长方形大筐,是桥下防水挡墙受汛期连续降雨冲刷,底部已经开裂基础不牢,已经失去它原来的挡水功能。
郑州攻坚突击队祁建华,他负责这段水毁修复工作,尽快把桥下防水挡墙修复好,迎接下一场雨水来袭,现场施工很是棘手。第一次见这个“庞然大物”,他直挠头,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墙太高加上基础不牢,工人如果进行夯实作业,肯定有二次坍塌风险。
发出邀请,在干渠上进行聚集,现场研判,建言献策,解决这个难题,祁建华心里很期待。大家围着桥头仔细检查,有人站上面,有人走下面,指指上面封浆的地方,看看下面破损的地方。
郑州攻坚突击队技术组何大川,第一个发言。
“从投资成本上来考虑,能解决水毁保证安全的原则,把挡墙断裂的部分拆除,基础清理,在开裂的那一面局部建L型一个挡墙。只要基础稳定,建议还是保证原样,没有必要进行大面积开挖施工,不大动干戈,工程量相对小一点,投资也小一点。”
郑州攻坚突击队质量安全组郭勤军,有不同见谛。
这个护坡有8米长,桥下的台阶每一个差不多有3米高,最顶处有8米高。大家顺着郭勤军手指方向,“这个部位,从台阶根部基础上,不管是用浆砌石还是混凝土,先把这个破损的罩住增加力的支撑,在这边填补,那边扒掉破损,有补有扒,找个平衡点,施工工人不仅避免施工风险,还解决了这么大的土方量外运问题。”
宗旨是“经济、实用、安全、美观”,这边不临路,还在市区,能节省出500多方的渣土装车和外运费用,有钱要用到刀刃上。“在下半部分,做一个L型挡墙,护坡补一部分,削一部分,找平顺做成圆弧状。”
祁建华听到此处,笑着说:“现在终于有了头绪,‘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大家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一部分达成了共识,一部分还要继续探究。在干渠上,现场照案说法,他们各抒己见,真是饶有风趣。
祁建华说:“国庆节期间,广大职工正在各负其责、忘我工作,赶在冬季到来前,圆满完成水毁修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