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小微创新——轨道之上做文章

时间:2021-11-17       文章来源:信息科技公司石家庄事业部
【 字体:

轨道之上做文章1

轨道之上做文章

傍晚,信息科技公司石家庄事业部朱志伟眉头紧锁,一脸凝重,仍旧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处理公文,而摆放面前的一份份总结报告,一张张问题照片,无一不透露出,如何处理起重机工字钢轨道梁的问题,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情形,朱志伟迅速筹备了以张特同志为首的小组,即刻开展专题攻关。临危受命的张特在历经数次现场勘察后发现,沿线起重设备的工字钢轨道安装高度普遍达到6至8米,如果开展轨道检修,以传统搭设爬梯的方式不仅安全性差且移动不便,仅适合局部检修作业;而如果采用搭设脚手架的方式则准备时间过长,安全性一般,且部分闸室地面空间狭小,不具备搭设条件,并且可能会影响闸门调度。

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张特发散思维,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脑海:如果能在轨道上行走,那该有多好!一瞬间,灵感迸发,机电一体化专业出身的张特,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并联系现场实际,迅速开展方案编写工作,最终巧妙地整合出一套集吊篮、作业平台、起重机行走机构等设备结构为一体的可移动式工字钢轨道检修作业平台装置设计图。

张特介绍,检修作业平台装置借鉴于起重机行走机构和人工吊篮、作业平台等设备结构原理,主要由行走机构和平台机构两部分组成。平台机构通过行走机构与轨道相连接,不受地面空间限制,不影响闸门调度,并通过手链驱动轮,单人操作即可驱动装置完成轨道的全行程作业。

初具方案后,如何落实便成了重中之重,对于成品制作,为了确保实施进度,张特深入一线,在加工车间同工人师傅讨论预制吊篮结构细节,特别是在材料的选择上,为了保证吊篮强度的同时尽量减轻整体重量,方便安装,在经过不锈钢管、钢筋、角铁材料比对后,最终决定采用不锈钢管为吊篮主体材料;同时,张特前往行走机构厂家开展实地调查,与产品工程师沟通了解各产品的性能、参数,并将自己的设想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在反复沟通后,不仅实现了能够手动驱动、刹车,关键是通过限位轴,滚轮与轨道底板侧翼可靠贴合,避免了因作业过程中的重心转移而发生的脱轨现象,较电动行走装置,可控性、安全性更高。

轨道之上做文章2

轨道之上做文章

经过了紧张的加工之后,装置开始实际投运,哪怕是提前做了万千次验证、心中模拟了各种情况,此时的张特依旧是手掌紧握,紧张心情不言而喻,但作为整个项目的主力人员,张特表明自己最为熟悉装置的结构原理,第一次的上梁作业,一定要自己来完成。最终结果表明,装置试验成功了!不仅使用方便灵活,而且安全性高,对于处理工字钢轨道疑难缺陷、提高现场工作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

信息科技公司石家庄事业部以解决实际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为思路,切实响应公司鼓励开展“小微创新”的号召,不断激发青年员工发动脑筋,创新活力,提高部门整体创新力,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通水保驾护航。

作者:田沛 张特/文 张特/图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