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千里 “天渠”润福
远水真的解不了近渴吗?南水北调工程对该难题进行了“破解”,答案是肯定的。
2021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七岁了,全面通水已七周年。七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安全输水,成绩斐然,概括为“南渠伟业中华梦,豫冀津京紧相连”。大家经常看到以国家战略性南水北调工程为主题的新闻或报导栏目,如新华社记者发布的《超震撼!新华社带你俯瞰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新闻《惠及1.4亿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周年》等。水利部已发布,7年来,中东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494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水量,从根本上缓解了受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和280多个县市区,受益人口达1.4亿。
这一系列好消息,南水北调人深受鼓舞,从参加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到运行管理确实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南水北调中线,一路向北,甘水情长,实现了饮水和生态双赢。南水北调工程,益民生,润民心,润福中华大地。通水七年来不仅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也给沿线省市带来了各种附加效益,同时为北方奉献了一汪碧水的水源区也有了美好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工程通水作出过重要指示: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获得很大的收益,特别是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在保证部分城市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的同时,还用一部分水来进行了生态补水,大大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实现了饮用水和生态双赢。截至目前,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如河北省利用南水对滹沱河进行了大量的生态补水,使滹沱河时隔20余年重现生机,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主要的大的河流,都预留有退水闸,利用这个退水闸可以把丹江口水库的洪水和汛期的多余的水,给放到沿线河道、水库里面去,补充沿线河道、水库的生态用水,这个工程是适合我们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并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工程,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叫做“生命共同体”。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是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一路向北,穿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水流干线总长度1432公里。通水七年来已经向北京输送约7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天津14个城区全部用上了南水。中线平均每年给北京市供水10亿立方米。10亿,什么概念呢,形象地说就是在以二环为外边线的内部区域,如果建一个水库的话,蓄水高度高达16米,相当于五层楼高。北京首都市民要用“南水”,是从远在1277公里之外的陶岔渠首通过“人工天渠”,依次操纵沿线的每个闸门,把南水连线,彻底破解了“远水解近渴”的难题。
这是我们南水北调人的责任,及时足量保质把甘甜南水送到每一个分水口,送达千家万户。甘甜的长江水,除了润泽津京,也流入干涸多年的冀中南地区。让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实现了农村生活饮用水源由地下水切换为长江水,彻底解决了老百姓饮水安全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除实现了饮用水和生态双赢外,还有一赢,赢民心,包括移民和未迁移的村民,不管是在新迁之家,还是留在库区水源地。在国家强有力政策的支持和各省市的帮扶下,不少库区移民找到了更好的发展路子,开办农家乐等,看到了希望和前景;用水地北京向供水地南阳提供资金和技术,通过对口协作,因地制宜发展,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节肥,既保护了水质又得到了良好的生态效果,让渠首边上也长出了甜蜜的软籽石榴等,实现了猕猴桃产业升级等。你在南水头,我在南水尾,大家心连心,是这个南水北调工程让沿途群众真正实现了共饮一江水的梦想。这个造福后代,泽被后人的民生民心工程,还将继续推进后续工程建设。进一步打通由南向北调水的通道,让工程效益继续开枝散叶。
总之,南水北调,人间天渠,润福华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新型生态文明景象,特别是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