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召开2022年工作会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董事、副总经理、中线建管局局长于合群作了题为《筑牢“三个安全” 争创“三个一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进中线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报告。
于合群在报告中系统分析了南水北调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他指出,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及南水北调世纪工程,凸显了总书记对南水北调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彰显了南水北调“国之大者”的战略地位。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南水北调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担当的重大使命,准确把握中线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中线建管局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一)强化新站位,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通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时,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2020年11月,总书记在江苏视察东线工程时,强调南水北调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2021年5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三个事关”、“三个安全”、“四条生命线”、“六条经验”、“六项任务”等方面的重要批示指示,充分体现了对“国之大者”的深远考量,充分彰显了南水北调工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为我们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立足新阶段,进一步明确新发展阶段的任务要求。2021年5月29日,胡春华副总理在河北定州考察南水北调中线有关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后续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将更加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更加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更加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加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水利事业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个关键,在更好解决水灾害问题的同时,下大气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问题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认识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空间,着力在创造需求、提升供给、促进发展等方面谋篇布局、精准发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项目、实施国家水网工程、推进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重大引调水项目建设、强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不仅为南水北调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对南水北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顺应新变化,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发挥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经过7年的摸索前行,供水地位由“辅”变“主”,目标达效由“慢”变“快”,用水需求由“弱”变“强”,供水网络由“缺”变“全”,中线工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把准形势新变化、担起赶考新任务。从外部看,要适应供水形势由“保障城市供水”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用水”转变的新变化。一是城市用水量已趋于平稳。随着人口增速的放缓、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入推进以及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的全面落实,预计未来国内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将进入拐点区间。二是生态环境需水量将大幅提升。长期以来,华北平原和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缺水问题尤为严重,主要是过度开发利用和大量历史欠账下的全域下农业和生态缺水。未来,随着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海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供水将成为中线工程的另一个核心任务。三是农村供水将扩大比重。随着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感,南水北调供水范围必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展,农村供水量将不断加大。经过7年的运行实践,已经走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现在的目标应该从“管得住、不出事”向“管得好,要效益”转变。随着中线建管局进入国资委监管体系以及公司制改制工作的完成,要求我们不仅是从管理理念上、还是从管理手段上都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不仅要“管得住”,还要“管得更好”,更要“管出更好效益”。
(四)践行新理念,加快推进中线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已经全面开启了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发展阶段推进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4”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安全第一、人民至上、绿色发展、遵循规律、系统观念”为根本原则,多供水、供好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一是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基础。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在筑牢自身安全屏障的基础上,着眼国家水安全战略,积极参与国家大水网建设,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城乡群众喝上放心水、优质水。二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多供水、供好水,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喝上优质可靠的长江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解决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更好的水资源保障;同时,要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四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树立系统思维、运用系统观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本领。要强化“系统观念”,谋划“系统措施”,通盘考虑南水北调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各要素的关系,统筹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的业务布局和产业延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