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亲情别样年
俗话说:“不出十五都叫年。”过年,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异乡的人来说,终究是少了些许家乡的味道。自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全球,作为异乡人的我,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渐渐地,那些个家乡的习俗,也离我越来越远。
就拿今年来说,过年前本该热热闹闹地囤积年货,可是凶猛的疫情让我们不得不足不出户;大年初一,本该是天亮前起床,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可是没有亲戚朋友的我们,依旧足不出户;大年初二,该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可我的爱人也已经三年没有在这天给她的父母亲见个面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前,没来得及选购春联,让七周岁的幼子拿毛笔抄绘了一副新对子。正月十五那天,本该点灯了,我们却因为工作顾不上黏面,也就没有做黏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孩子们的过年印象,与“80”后的我们已大相径庭。今年的年,伴随着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冬奥会的各项比赛在有条不紊进行。当中国运动健儿夺冠、升国旗、奏国歌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地立正敬礼。这一刻,感动——便是我对今年过年的印象。
正月十五,吃汤圆,闹元宵,看花灯,烤杂病(邯郸民俗)……虽然习俗各有不同,但十五永远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对于南水北调人来说,必须站好每一班岗,不管它是什么日子,家人都与我们同在。北京在举办冬奥会,南水北送,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坚守岗位,为祖国运动健儿加油。这一刻,责任——便是我对今年过年的印象。
过年,不管相聚不相聚,亲情,都在心里。不管习俗再怎么变化,亲人,拉不开距离。初二,我们回不去老家,孩子们就着手机视频给姥姥、姥爷、舅舅、舅妈拜了年,我替长辈们给孩子发了红包。虽然不见面,仪式必须有。新时代,互联网将我们亲情互联,语音之间,画面之中,满满的都是爱。这一刻,亲情——便是我对今年、年年过年永恒的印象。
元宵节当晚,虽然没有烟花、没有爆竹,没有给孩子们买个手提的灯笼,但在温馨的房间里,能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陪着他们去看看天上的圆月,给孩子们讲讲我们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那一刻,我对元宵节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 上一篇: 欢乐元宵 南水情长
- 下一篇: 一封写给南水北调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