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练好运行管理内功,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时间:2022-02-24       文章来源:渠首分局邓州管理处
【 字体:

沿渠查问题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渠道上出头的浅绿,让人不仅有了杜甫诗中“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惊讶,果然,二月春风吹出欣欣向荣的感觉。春节之后,邓州管理处员工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谋篇布局,奋力走好开年第一步。

2022年工作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得响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的工作部署会也已经安排到位,有了顶层设计,就要有基层的紧密实践,只有上下呼应引发共鸣,才能让高质量发展的路越走越宽。作为基层管理处,需要将工作会的安排部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勇担重任,才能全面做好2022年运行管理工作。

“稳”字当头,日常工作为基础

2022年中线建管局的年度工作报告中也已经明晰,我们的年度目标是:做到四个“确保”,实现三个“提升”,取得两个“突破”,打造一个“样板”。目标站位高,定位精准,既与国家的发展规划接轨,又辅以主要措施让报告落地生根。作为基层管理处,“三个安全”是所有工作的根本,而为了实现这个根本,抓好日常工作必是基础。  

邓州管理处有全中线最长的高填方和深挖方渠段,而且全是膨胀土渠道,想要保证渠道的工程安全,势必要费上一番功夫。2022年日常维护项目的预算已经下达,运行管理七年的土建绿化工作经验,也已经逐渐转化为机制,工程科的技术精英们也经历了“战火洗礼”已然强壮,在“两个所有”和“双精维护”的加持下,处理日常工作已经游刃有余。

邓州管理处作为渠首分局参与调度工作的“大户”,拥有两座加大流量在420立方米每秒的输水渡槽,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值班长们多年摸爬滚打已练就一身调度本领。2022年,要以电力保障为“龙头”,信息自动化为“核心”,金结设备为“主体”,调度传达为“依托”,苦炼内功,确保调度相关的电力保障、金结机电维护、网络通讯传输日常保障等工作,争取蝉联调度远程成功率100%的“宝座”,确保邓州管理处完成年度各项输水调度任务,调度能力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水质是南水北调的“名片”,水质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成功与否。2021年汛期中暴露出的短板,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足。因此,2022年在不断完善水质安全防控风险体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升应急能力、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唯有如此,方能有所突破提高。

“准”确定位,专项工作促提升

2022年,邓州管理处的专项工作较往年有所增多,不仅数量的增多,处理的难度也有增加。管理处给这些专项问题的处理一个准确定位,那就是运行七年来,全力以赴想方法谋思路,消去这些对工程不利的因素,才能保证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基础牢固。

刁河渡槽出口渗水项目的处理工作就是利用调度流量减小挤出来的“窗口期”,周密谋划,多措并举。面对窗口期的时间节点,制定“人歇机不歇”的工作思路,以“党员突击队”在“特殊战斗”中的攻坚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达到此专项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2021年极端的天气,暴露出邓州管理处防汛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2022年防汛方面更要加快步伐,紧盯进度,确保工程薄弱环节得到巩固,防汛漏洞得到解决,从而使工程达到加固提升的效果。

湍河和严陵河的退水通道加固项目,是涉及地方生态补水和渠道退水工作的重要保障,2022年此项工作已提上日程,按照上级制定的方案逐步推进,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指导,高质量推进加固修复工作,为南水北调发挥社会效益提供坚实的保障。

“狠”练外功,创新工作有突破

根据2022年中线建管局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做好基层管理处创新工作的突破。深入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和渠首分局重点科研项目方向,在工作实践中,采取创新性举措,大胆创新,通过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达到提升各专业水平。

2022年在安全监测工作中,充分利用中线优质资源,比如稽察大队的先进水下机器人、用足用好水下高清摄像头、高密度电法仪等先进设备,对辖区高填方、深挖方、高地下水、膨胀土等重要渠段和重要建筑物的水下情况进行检查核查,绘制辖区重点渠段薄弱环节地质结构“一张图”,确保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可视化电子科技,通过替换、增加高功能的摄像头,为渠道汛期提供安全可靠的实时水雨情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辖区重点左排建筑物增加夜视功能,提高汛期的信息化准确度,增强对汛情的研判能力,为防汛应急工作提供保障能力。

2022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发展全面布局提速的重要一年。邓州管理处将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心和同事一起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在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现青年人的智慧和担当,为伟大祖国的民族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丹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