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那些在工地奉献的年轻人

时间:2022-04-14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穿黄管理处
【 字体:

熊凌雨在现场测量混凝土厚度

熊凌雨在现场测量混凝土厚度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遇事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先搞起来?”一个高赞回答令我印象颇深:“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穿黄管理处的年轻人似乎对此更有发言权。曹博是个“95”后,一毕业就来到了管理处,刚刚完成学生角色转换的他,还想不明白,刚刚开始一月有余的防洪加固项目,一切都在按照工期进行,怎么突然就“卷”起来了?这好像能从“百科全书”牛永超的口中找出答案,“一辆罐车能拉8方混凝土,单是排水沟破损塌陷修复这一项项目就需要1000方的混凝土,你算算需要多少车?”工期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任务,每一位穿黄人都不敢懈怠,这似乎就是大家自觉“内卷”的原因。

同样也是“90”后的王留伟,最近因为一张夜晚在“边坡滑塌专项处理”现场为“泡沫混凝土”测温的照片在穿黄“火”出了圈,照片中的他伸手触摸混凝土,只为检查泡沫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化反应开始时间,春季温差大,王留伟就是用这种“土办法”判定入仓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这组感人的照片出自“80”后副处长陈佰忠之手,用“黑夜下的记录者”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昨晚开完日例会之后,他又跑到“排水沟破损塌陷修复”现场,忙着监管“细石混凝土收面”,不用说,他一定是担心明天的雨水会影响施工进度,不管多晚都要完成既定任务。

黑夜中测量混凝土温度的王留伟

黑夜中测量混凝土温度的王留伟

“内卷”不止在发生工程现场,穿黄宣传小分队中的“内卷”也是个典型例子。小分队的成员由一名“85”后,和两名“95”后组成,出身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85”后钞向伟,是小分队中的老大哥,防洪加固项目开工以来,成天泡在现场,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这从他的文章中便能略知一二,能把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足以说明他文字功底的深厚。两位“95”后王梓帆和梅阳自然也是不甘落后,各个作业面来回跑,深入一线,挖先进,树典型,用最真实的声音展现南水北调故事,这种“良性竞争”也帮助这个小团队更加团结,创作氛围更加浓厚,这是一群在文字里找到光的年轻人。

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自发的“内卷”有了“传染”的迹象。白天办公室一个人也没有,大家都在现场待着,而夜晚的会议室里却总是灯火通明,大家聚在一起探讨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看似枯燥、乏味的生活,这群年轻人没有丝毫抱怨,或者说,他们已经适应了这种新生活。

这里不是北上广深,这里是城市的远郊,除去城市的繁华与喧闹,“梦想”一词在这里必定会多一份纯粹,他们输出自我、获得认同的方式都更加趋同。用“90”后熊凌雨的话来说,“只有突破想象的墙,我们才能去到理想的高处。”

作者:王梓帆/文 陈佰忠 王梓帆/图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