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的思考
2022年恰逢党的二十大召开,也是南水北调构想提出70周年,南水北调开工建设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面对着中线有限公司改制及“两讲两促”专项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于中线改革“怎么改”,作为刚刚转变学生身份加入南水家庭的新员工,对于“为什么改”有着个人的思考。
“为什么改”对于一项研究而言,更多涉及的是需求性分析,而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改变,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将水称之为“生命之源”,足以见得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看来,同样可以映射与我国水资源分布之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大体情况,如何解决南丰北缺这一世纪性难题,南水北调伟大构想应运而生。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量突破510亿立方米,改变了广大北方地区的供水格局,优化了4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1.4亿人直接受益,同时推动复苏受水区河湖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改变北方地区供水格局,在我看来是南水北调“改”的“根”。有了“根”的基础,“魂”的改变则是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中线有限公司面临改制的关键阶段,关于为何改制,在我看来,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企业效率和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性,使得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取得明显成效。正如《易经》中的这样一句话:“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变”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但一个企业的“魂”不止于企业制度的改变,企业文化及员工同样是一个企业“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负责、务实、求精、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南水北调精神,通过南水北调精神的不断延伸形成了南水北调特有的企业文化。在南水北调企业文化的烘托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敢担当、敢作为的优秀南水人。而“改”对于南水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改”带来了困难与挑战,但与之而来的还有机遇和希望。一成不变总归会诱使惯性思维,引发麻痹大意倾向,而在激流中不断求索变通,更大的潜能将被激发,“变则通,通则久”正是描述着这样的情况。
去改变、去成长,去尝试、去进步……“两讲两促”专项学习活动不仅益于企业,更利于个人。吾辈青年,更当立鸿鹄之志,抱璞守正,笃学敏行,在“改”中求索,于“变”中前进。
- 上一篇: 水的重生
- 下一篇: 防洪加固项目现场别开生面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