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动员大会举行

时间:2022-07-08       文章来源:中国南水北调报
【 字体: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动员大会举行

韩正出席大会并宣布工程开工 胡春华主持大会

引江补汉工程开工现场(一)

引江补汉工程开工现场(一)

引江补汉工程开工现场(二)

引江补汉工程开工现场(二)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动员大会7日上午以视频连线方式在北京和湖北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出席大会,并宣布工程开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主持大会。南水北调集团公司负责同志报告工程准备情况,湖北省、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致辞。上午10时28分,韩正下达工程开工令。

引江补汉工程是首个开工的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加快实施引江补汉工程开展了深入研究论证。该工程实施后,将把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连接起来,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增加中线一期工程北调水量,提高中线工程供水保证率,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同时,还将向汉江中下游补水,对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改善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和湖北省负责同志,以及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专家、工程建设者代表等共260余人参加大会。

相关链接:

为什么要实施引江补汉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与受水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共同保障受水区的城市供水。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水质持续稳定在II类水质标准以上,受水区对南水的需求不断增加,供水地位已由“辅”变“主”,成为沿线受水区许多主要城市的主力水源,中线一期工程的供水保证能力需要提升。

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底建成通水以来,北调水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9~2020年度供水量86.22亿立方米,2020~2021年度供水量89.03亿立方米,连续两年供水量超设计规模85.4亿立方米(折算陶岔断面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推进,以及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中线供水范围将不断扩大,北方受水区用水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北方受水区受制于水资源禀赋,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增加中线北调水量势在必行。同时,近年来汉江流域连续枯水年呈增加趋势,丹江口水库1956年~2018年入库径流量年均374亿立方米,较原规划采用的388亿立方米(1956年~1998年系列)减少约14亿立方米,其中1999年~2002年年均仅为260亿立方米,1999年水平可调水量仅22.6亿立方米,汉江来水减少导致中线一期工程可调水量存在较大缺口。另外,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流域来水的减少和流域内外用水需求的增加,汉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愈加突出。

因此,为应对北方受水区用水需求进一步增长、供水稳定性进一步提高等新要求,保障北方受水区供水安全,以及增强汉江枯水年水资源调配能力、缓解汉江流域用水压力,迫切需要实施中线后续水源工程。

按照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要求,在近年来开展的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方案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实施引江补汉工程,不仅有利于提升汉江水资源调配能力,改善汉江中下游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保障汉江生态安全,更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线工程的效益,增加北调水量,提高中线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缓解京津冀等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措施得到落实。

作者: 编辑:张小俊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