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奇迹中国 天河筑梦】滔滔江水进京来,远水是如何解“京渴”的?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卓婕):京城之秋,静美娴适。当你品一杯茗茶,静赏北京秋景时,也许不会想到,杯中之水很有可能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截至2022年9月末,北京累计接收南水北调水已突破80亿立方米,水量接近4000个昆明湖,占到北京城市供水的七成以上。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线建成通水,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浩浩南水,奔流北上,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出陶岔渠首闸,自豫西南一路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蜿蜒经过1200余公里,到达南水北调进京的“南大门”——惠南庄泵站。
中线“心脏”,水润京畿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唯一一座大型加压泵站,也是北京段实现小流量自流、大流量加压输水的关键控制性建筑物,惠南庄泵站对保障北京供水安全的意义不言而喻。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进入北京段后,输水由明渠转为地下输水,对北京来讲,惠南庄泵站如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心脏,源源不断地向北京输送着“新鲜血液”。
南水北调中线惠南庄泵站主厂房 央视网记者王卓婕 摄
自南水进京以来,惠南庄泵站已经安全平稳运行超过2500天,平均每年向北京市输水10.52亿立方米。这背后,是泵站智慧化管理的“护航”。
“工作人员在泵站中控室就能利用自动化调度与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指令下达、现地操作和结果反馈整个调度过程。通过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可以看到地下输水情况,对数据错误、水位异常等工程运行非正常事件及时处置。自动化水质监测系统、水下机器人、水质应急监测车等新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应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北京分公司惠南庄管理处处长梁万平向记者介绍,“这些创新管理办法进一步保障了泵站的运行安全。”
一库碧水,调蓄南北
通过了进京的“南大门”惠南庄泵站,清澈的南水进入两条内径4米的输水管道,继续它的地下旅程,直至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站——团城湖。
团城湖调节池占地6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达33公顷,总蓄水量127万立方米,承担着南水北调来水分水、调蓄和河湖水系补水等重要功能,连通着密云水库和南水北调水。调节池可满足停水后北京人民24小时的用水量,是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的关键工程。
团城湖纪念广场上,一座名为“地上天河”的铜制雕塑,雕刻了南水北调中线重要的工程名称和主要供水城市。在“地上天河”的两边,镌刻着中线工程建设者们的名字和手印。
团城湖纪念广场“地上天河”雕塑 央视网记者王卓婕 摄
中线“大脑”,智慧调度
如果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道相当于人的躯体,那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总调度中心就是指挥整条中线平稳运转的大脑。
按照“统一调度、集中控制、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全线所有信息在这里汇集,输水调度指令均由总调度中心制定下发。
在总调度中心大厅,重要枢纽的流量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闸站监控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在这里汇集。
“总调度中心承载着监控全线水情的任务,包括水位、流量、闸门状态等。全线7000多个摄像头,对现场的渠道、厂区、重点建筑物进行实时监视,让我们对运行实况一目了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闸门的开度进行远程操控”,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总调度中心副主任李景刚介绍。
未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还将全面推进“数字孪生中线”,以数据湖、物联网、视频分析平台、统一服务平台等知识库和平台为支撑,构建中线工程人、物、IT和信息的互联互通互用,实现调度-管理双驱动的新发展模式,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让水资源本就先天不足的北京陷入了水资源危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可向北京提供水资源量10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北京市的缺水问题。首都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增加到150立方米。居民饮水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每升下降为120至130毫克每升。
团城湖明渠,清澈的水流奔涌向前 央视网记者王卓婕 摄
此外,南水北调也让北京整体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通水之前,由于过度使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曾一度加剧了北京河湖生态系统的萎缩退化,诱发了河道断流、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引“南水”替换地下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北京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累计回升9.36米,一大批河湖从多年干涸断流或缺水状态,逐步开始复苏并持续向好。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也在2021年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道明南水北调工程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今,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黑鹳、白鹭、黑天鹅等珍稀水禽成为了北京市的常客留鸟。市民们也能看到河湖边、水岸边一派生机盎然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