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岔渠首枢纽密码:带头 联调
俯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王蒙
移民种植经济作物。崔培林
“龙头开、南水来”,说的就是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运行8年来,南水北调人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甘于奉献、敢于奋斗,守护着北方人民的“水龙头”,全力保障百姓吃水这个头等大事。
工程名片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既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也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工程于2010年3月22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通水。工程由左右岸混凝土重力坝、引水闸和电站等组成,坝顶高程176.6米,设计正常蓄水位170米,设计流量每秒350立方米,加大流量可达每秒420立方米,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它是中线工程的“水龙头”和“桥头堡”,既承担水库挡水任务,又发挥供水、灌溉、发电的效能。
工程效益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以来,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先后经历了向中线干渠黄河以南充水试验、向平顶山市应急供水、全线充水试验、试通水、正式通水、大流量输水等阶段。2018年8月10日,在水利部的统一协调下,陶岔渠首枢纽移交中线公司(原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实现了统一管理,当年即完成电站启动验收,并网发电。2021年10月,陶岔渠首迎来170蓄水位设计高程,经受住了高水位运行、大流量输水的历史性考验,工程安全稳定。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三年突破年度规划供水量,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现年度调水量八连增。2021-2022年度,陶岔渠首累计入渠92.12亿立方米,为年度计划调水量的127.41%,超额完成年度调水任务,陶岔电厂累计发电量超8.5亿千瓦时。南水从这里出发,滚滚北流,为北方送去高质量发展的福音。
感想感言
从事南水北调工作17年来,三次到渠首,亲自经历了工程建设和运行全过程。作为一名建管者和受益者,深知南水来之不易,守护好中线工程“水龙头”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爱惜每一滴水,为实现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渠首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梁宇
在新征程上,作为一名南水北调人,守护“国之大事”感到非常光荣。今后工作中,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接续奋斗,做好陶岔渠首枢纽工程的安全管理、调度管理等工作,守护好中线工程的“水龙头”。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处处长 王西苑
中线工程通水8年来,我们持续监测水质,南水的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北方饮用水口感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我很有成就感,为自己是一名源头护水人感到无比骄傲。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渠首分公司陶岔管理处水质保护专员 尹延震
背后故事
攻坚克难
新建的陶岔水利枢纽建设施工,一开始就注定要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它的上游70米处是1969年开工建设的老渠首闸。在新的大坝没有建成之前,老渠首闸还要发挥作用,向下游开闸放水,保证邓州、新野一百多万亩农田春灌需要。
所以,施工不能惊动到老渠首闸的安全,这就像是给建设者头上戴了一个紧箍咒,是硬性约束。在下游不远处,连接两岸的老交通桥年代久远,两岸的交通靠这座桥梁支撑。一旦调度不好,来往车辆发生拥堵,一耽误就是几个小时,对于争分夺秒的施工来说,肯定承受不起。
陶岔水利枢纽建设还要面对交叉施工。在大坝右岸,地方政府规划建设了一个提灌站,工期与大坝同步,另一支作业队也在此安营扎寨,同一个屋檐下施工,使原本就不大的作业场地更加紧张。
建设者为了确保安全,坝基开挖的石方爆破取消了大面积、大药量作业,只能采取小剂量装药,局部爆破,在原地固体解剖后,利用挖掘机把大部分石方开挖出来,破碎锤一点点再振碎后,一车车把石方拉走。
“虽然作业程序多了,施工有些慢,但却是最有效的办法。”工期是锁定好的,如果不能在来年春季完成大坝基坑开挖,那么老渠首闸春灌的水就会把施工成果夷为平地。为此,建设施工单位选择了挑灯夜战,24小时连续施工,日夜兼程,硬是在众多夹缝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来。
经过南水北调人齐心协力、克难攻坚,新渠首工程历经基坑开挖、基础混凝土浇筑、固结灌浆、坝体及坝顶混凝土浇筑等艰难的施工阶段,终于具备了162米蓄水位条件,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提前40天完成首仓混凝土浇筑;提前8天实现引水闸导流通水目标,有效缓解了引丹灌区农田旱情;提前3个月完成大坝全线贯通,达到坝顶设计高程176.6米。
全力迎战
“处室人员分成4个工作组,明天一早,我们就到工程现场,查风险、补短板、消隐患,确保万无一失。”2020年4月29日,原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工作部署视频会一结束,南水北调人立马进入备战状态,积极迎战每秒420立方米的加大流量输水工作。
每秒输水420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呢?5秒钟即可充满1个标准游泳池。陶岔渠首作为中线工程起始段,过流流量最大。又恰逢“五一”假期,南水北调人主动放弃休假,奔赴一线。“当时每个巡查组都有党员带头,24小时不间断巡检。”南阳管理处兰鹏程回忆。
当时,仅通过电厂机组过流已不能满足加大流量的需求。为保障电厂运行平稳、水量调度安全,驻扎渠首的南水北调人结合丹江口水库的水情和电厂机组运行状况,迅速制定了陶岔渠首水电联合调度方案,通过“以水定电,水电联调”调度方式,为加大流量输水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通水效益与发电效益的有机结合。
2020年5月9日8时30分,陶岔渠首入渠流量达到420立方米每秒,拉开了总干渠加大流量输水的序幕。“在第六个调水年度就达到加大流量每秒420立方米输水设计目标,是对工程输水能力的一次重大检验,是工程质量稳定可靠和效益充分发挥的重要标志。”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渠首分公司负责人梁宇介绍。
殷殷嘱托
“这个地方我一直想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个地方的运行以及这里的移民工作,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次看一看我很高兴。”“向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建设者和运行管理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时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从1952到2022,70年岁月飞逝,50年规划论证、12年艰苦施工、8年通水运行,离不开40万移民群众的默默奉献和支持。离开陶岔渠首,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移民新村慰问移民。“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陶岔渠首枢纽附近的陶岔村村民是2014年10月搬进村子的,98%的居民都是南水北调移民。村子里的一位大娘激动地说:“农民生活都好了,每天不吃顿肉也有鸡蛋吃,孩子们每天都有牛奶喝。”村里还建有小学和幼儿园,特别是渠首朝阳小学由北京市援助建设。生活欣欣向荣,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