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黄工程密码:自强 创新
长江与黄河历史性交汇。新闻宣传中心供图
唯有不忘传承,才能守正创新。尽管通水已经8年,穿黄工程建设者以天为幕、以沙为席,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精神,仍在南北两岸回响,不断滋养着今天的穿黄人踔厉奋发,在工程运行管理上守正创新、攻坚克难。
工程名片
穿黄工程进口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王村镇。此处是八大名关之一虎牢关。穿黄工程全长19.35公里,其中明渠长15公里,穿黄隧洞长4.25公里。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2013年12月底主体完工。由南北岸连接明渠、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和出口建筑物等组成,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关键性、控制性工程。
工程效益
初冬时节,奔流千里的南水,经穿黄工程下潜,穿越万古黄河。站在邙山之上,长河落日,炊烟袅袅,滚滚黄河蜿蜒向东。
说它是咽喉,首先是选址在黄河孤柏渡,此处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桃花峪的附近,也是附近河段最窄处,是名副其实的“咽喉”。其次从地理位置来看,荥阳自古就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春秋战国时代,从豫西走廊进入中原腹地,荥阳境内的汜水关和虎牢关是最后一道屏障。东西对抗,南北争雄,荥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咽喉。最后就是穿黄隧洞主要功能是输水过黄河,兼有相机向黄河补水的任务,长江水系在此与黄河第一次“握手”。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8年来,通过穿黄工程累计输水超370亿立方米,为黄河以北的受水区城市供水、补给地下水并修复河湖生态。
感想感言
我们一定要守护好穿黄工程,为沿线的群众多供水、供好水。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好节水护水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立足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融入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大潮。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穿黄管理处处长 吴国权
我见证了穿黄工程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仅是“天河”的守护者,也是黄河的守护者,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穿黄管理处员工 宋波
工巡路上,我见过野兔、野鸡、苍鹭、白鹭等等,在退水洞边经常能听到野鸡打鸣。行走在水清岸绿的环境里,与这么多大自然的生灵为伴,感觉工作非常有意义。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穿黄管理处工巡人员 王素娟
背后故事
自力更生
因为穿黄工程的重要性、复杂性,无论是在建设期还是运行期,铸就的精神被解读出更多更深刻的意义。
这里是技术创新的殿堂。面对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建设者相继攻克了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超深竖井施工技术、盾构始发技术、高地下水黄土状粉质壤土高陡坡开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在穿黄工程现场,至今保留了一个被当年建设者更换下来的盾构机磨损刀头。在黄河充满泥沙、孤石且软硬不均的复合沉积地层河床之下,并排开挖两条上千米的隧洞,当时国内技术尚不成熟。为此,工程建设者决定从德国一家公司引进两台为穿黄量身定制的大型盾构机。
盾构机依靠前端的刀盘,一路旋转,吞吐黄河泥沙,一路前进。由于砂土中石英含量较高,硬度较大,盾构机掘进一段距离后,刀盘上的刀片磨损严重,不得不停下来进行检修更换。由于当时国内并不具备在这样的施工条件下更换刀片的技术。建设者向厂家求助维修,对方不仅漫天要价,在维修时间上还不能作出保证。
为了节约工期减少开支,建设者们选择了自力更生,会同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自行设计,选派工人外出“取经”,练习带压进仓更换刀具技术,让盾构机重新运转起来,并量体裁衣制造出了适合黄河底层特点的专用刀具,大大节省成本,保障了工程进度。穿黄工程盾构机一共进行21次带压进仓检查,历时100天。这个被更换下来的磨损刀头,是南水北调人在建设时期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一个缩影。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不仅攻克了刀盘刀具制造难题,还勇敢地深入盾构机内部带压进仓更换刀具。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今天,中线穿黄工程已经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参观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一张名片。
科普教育
今年11月,中线穿黄工程被中国科协纳入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通水以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穿黄管理处依托工程设施和展陈设备坚持开展水情教育,以新中国水利发展史、周边历史文化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技术创新为底色,开展科普教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访者。
穿黄管理处不断升级研学教育模式,积极发挥基地教育示范作用,不遗余力地向社会传播南水北调集团“志建南水北调构筑国家水网”的初心使命,先后接待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省市近10万多名来访者参观学习。一是着眼视觉教育,在综合性基地设备展示区内,建设1:1仿真外衬管片模型,制作桔槔、水车等古代取水用水设施,加深来访者对古往今来水利史的认知。二是着眼重大节点活动,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与乡镇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大学院校联合开展节水宣传活动。
穿黄管理处始终坚定水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黄河生态保护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研学教育为主,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融共促的综合性教育模式,获得“水利部优秀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精品研学路线”等荣誉称号。
传承创新
“维修养护不是一日之功。”中线公司穿黄管理处处长吴国权说,创新是穿黄工程建设的底色,在传承穿黄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要接好创新的“衣钵”。
2021年“7·20”期间,郑州市区附近内涝严重,周边水库溃坝风险加大,如果外水入渠,后果不堪设想。“调度科全体人员整夜驻守在穿黄退水闸站,随时准备开闸退水。”穿黄管理处员工李国勇回忆,当晚闸室外风雨交加,闸室内却异常闷热,每个人全身湿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防洪抢险就是要和极端降雨贴身肉搏,管理处每个人铆足了劲儿,有的在雨里淋了二十多个小时,发烧了仍不离现场;有的脚崴了,就拿铁锨做拐杖继续往前走。铺设彩条布保护边坡时,大风把整张彩条布卷了起来,极有可能带走配重的沙袋,程朝阳等来不及多想,大家挽起胳膊,直接躺下“压重”。那一刻,每个穿黄人都是挺身而出的勇士,确保了中线“咽喉”安全度汛。
开拓思维守正创新,穿黄人意识到,智慧水利建设对于防灾减灾乃至整个应急管理大有裨益。借助已有BIM技术平台形成的孪生南水北调模块,穿黄管理处在孪生工程中模拟2021年暴雨期间的各项参数状况,结合上游水库及黄河等过流流量数据,包括深挖方各级平台及进场道路,北岸填方渠段进场道路等土路承载力状况数据,一并收集,建立了孪生穿黄工程中的极端天气模块,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在防洪加固项目中,管理处创新高陡边坡泡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收到了坡面植被恢复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生态护坡效果。
- 上一篇: 引江补汉工程密码:主动 实干
- 下一篇: 穿漳工程密码:弘扬 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