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命线 共护南水北调安澜——河南分公司开展庆祝集团公司成立三周年科普开放日活动
水质监测讲解
10月20日,在集团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际,河南分公司在南水北调中线双洎河渡槽举办“科技赋能生命线 共护南水北调安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放日活动。
本次活动紧扣科技主题,设置“重塑江河”“复兴有我”“智慧中线”三个展区,邀请新郑市人民检察院、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等单位的嘉宾及郑州西亚斯学院师生代表60余人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科技魅力,“沉浸式”体验智慧科技在中线工程中的生动实践,共享南水北调科技盛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近九年,累计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调水超595亿立方米,工程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受益人口连年攀升。作为首批通水县市,新郑市直接受益人口达38.4万人,供水规模已超7亿立方米。一渠清水安澜北上,离不开智慧科技的保障。
追根溯源,探南水北调工程科技源泉。在“重塑江河”展区,讲解员将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理70余年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将参观者的思绪一下子带到过去。同时,讲解员细说南水北调工程之最,将南水北调工程从调研设计到技术攻关、从开工建设到全面通水创造的一项项水利工程壮举呈现给参观者。
南水北调工程蕴含了诸多硬技术和软科学。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多项成果,并申请多项国内专利,全面提升了我国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
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科技领域不断深耕细作,倾力打造“智慧中线”,让科技护航一渠清水蜿蜒北上。
展望未来,赏南水北调工程科技魅力。在“复兴有我”展区,讲解员使用无人机向参观者演示水样采集,从干渠中采集的水样精准地降落在指定位置,水质监测人员迅速检测水样,并将检测结果呈现在大家面前。“当工作人员无法直接采集水样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使用无人机采集水样,确保水质安全时刻在线。”讲解员介绍道。
为保障水质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立由1个中心、5个水质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组成的全覆盖水质监测体系,全周期监测入渠水质。此外,中线工程常年开展水质保护、水质应急和水质科研等工作来保障水质安全。目前,中线工程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大家看到闸门已经开始动作,闸门开度指数由2500毫米下调为2400毫米,这便是中线工程远程调度系统。”讲解员现场演示了智慧中线远程调度系统。为实现精准调水,中线工程按照“统一调度、集中控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实现自动化输水调度。
智慧中线将信息与科技应用于工程管理,实现了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讲解员通过一部移动终端展示了在中线天气平台预警预报模块中如何查阅降雨量、闸站气温、预警信号等信息,“一机在手、信息全有”的功能为工程安全度汛提供决策和支持。另外还有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巡查维护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等多种科技力量,为守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不断“加码赋能”。
活动最后,工作人员为郑州西亚斯学院的学生颁发“南水北调科普达人证书”。学生陈世豪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放日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深刻认识到正因为有无数南水北调人背后默默的付出与艰辛,我们才能吃上放心水。我以后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南水北调工程,一起守护这条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