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调水突破100亿立方米
截至2024年6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京调水突破100亿立方米。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以来,南来之水奔流北上,跨越3470个日夜,为北京城带来无限生机,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增加了水资源战略储备,有力支撑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水润京城 综合效益显著发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极大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数据显示,2014年底南水北调水进京后,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为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区域提供了水源支撑。
目前,南水北调水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的七成,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人。南水北调水水质始终优良,特别是以南水北调水为主要水源的郭公庄水厂、第十水厂、亦庄水厂等供水范围内效果尤为突出。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00毫克/升以上降至120到130毫克/升。“自从喝上南水北调水,大家都反映水碱减少了、口感变甜了。”海淀区居民王女士表示。
此外,通过新建的调蓄工程反向输送南水北调水至密云水库,促进密云水库蓄水量节节攀升、水面不断扩大,最高达35.79亿立方米,有效增加了水资源战略储备。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多年回升,累计回升超10米,超采区面积大大减少,城市河湖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促进了水生态环境涵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多措并举 “三个安全”更有保障
中线公司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系统观念,开展系统治理,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防汛和防冰组织体系、工程安全监测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智能化调度业务体系、水质监测保护体系为核心的运行管理体系。
坚持全心、全员、全面、全力抓安全,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抓手,用好“内力”、管好“战力”、借好“外力”,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御能力。持续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有效应对了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等暴雨洪水和极端寒潮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实现多供水、供好水目标。
北京分公司针对现场工程作业管理,以“传帮带”为抓手,不断提高员工实操本领,强化全员对现场作业的监管意识,确保现场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充分利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通过增设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保护范围覆盖迎查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和河长联合检查,持续打击各类违规行为,切实打通保障工程安全“最后一公里”。
“北京水质实验室正式运行后,进一步优化了中线工程水质监测站网体系,有助于构建完整的中线工程水质监测体系、水质应急体系、水质保障体系。”北京分公司水质监测中心负责人说道。北京水质实验室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可充分满足北京分公司辖区水质检测需要,增强水质应急监测时效性,为筑牢水质安全防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数字孪生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线公司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开发了具有中线特色、国内领先的输水调度、工程巡查、风险管控、应急指挥、冰情观测等信息化系统,为输水调度安全稳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北京分公司惠南庄泵站工程是中线工程唯一一座大型加压泵站,也是北京段实现小流量自流、大流量加压输水的关键控制性建筑物,更是一座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一流泵站。中线公司以惠南庄泵站为试点,开发了数字孪生智能化运行维护模块,融合工程安全、设备安全、防汛应急、输水调度、水质安全等监测数据,构建具有南水北调中线特色的数字化场景,是聚焦综合会商决策,具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能应用体系。
通过相关模型的构建,提升了惠南庄泵站设备运行保障、节约了运营成本,使设备维护由定期计划性维护、故障响应性处置,向预测性、防范型维护转变;使闸门管理由执行控制动作,向实时感知闸门的安全状态转变;使泵站在确保安全运行的同时,向优化运行方式、降低运行能耗的绿色泵站转变。
“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已经构建了跨流域多目标联合调度、长距离明渠输水工程水质保护、冬季输水安全保障等多个应用场景,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保障供水安全这条路上,我们一直严阵以待,时刻坚守岗位。”北京分公司分调度中心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