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大动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综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担着保障首都和沿线亿万民众供水安全的重大使命。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2021年5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并在南阳主持召开座谈会,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通水10年来,中线公司坚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守牢安全底线,狠抓运行管理,已累计调水超687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近1.14亿,构筑起一条具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显著特征的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大动脉。
筑牢“三个安全” 建设现代水网安全大动脉
工程通水以来,中线公司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指示要求,强化系统思维,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筑牢南水北调“三个安全”防线。
加强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防汛和防冰组织体系、工程安全监测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工程维修养护体系为核心的系统完备的工程管理体系。全线超8万个安全监测点位监测工程内外观数据,科学研判工程安全性态,及时开展运行维护。在汛期、冰期持续强化“四情”防御和“四预”措施,成功经受住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和寒潮冻害等多轮极端天气考验。
坚持立体防控,构建起1个中心、5个水质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水质常规监测、藻类监测、地下水监测等工作,并着力加强水质风险因素研究及防控,持续推进水生态调控体系试验研究,构建起“监测、保护、防控、应急、科研”五位一体的水质保护体系。通水10年来,中线工程水质始终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
强化系统治理,以不停水检修、供水保障能力提升、水质安全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等专项行动为抓手,统筹抓好工程修复除险加固、技术消缺增强、管理补短提升等各项措施,持续提升中线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发挥“三大保障” 建设现代水网民生大动脉
工程通水以来,中线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殷切嘱托,坚持多供水、供好水,供水效益显著发挥。
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中线工程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9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水已占北京市城区供水的七成以上,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基本为南水北调水,河北省7个地市和定州、辛集以及雄安新区等90多个县(市、区)用上了南水北调水,郑州市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河南10余座省辖市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群众告别了世代饮用的高氟水、苦咸水,受水区居民长期稳定地喝上了安全卫生的好水。
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中线工程为受水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始终坚持先节水后调水的理念,在受水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带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序推进。截至2023年,京津冀南水北调受水县(区)节水型社会建成率77%,其中,北京、天津建成率达100%。
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线工程有效缓解了京、津、冀、豫沿线水资源短缺状况,受水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基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构建“三大系统” 建设现代水网智慧大动脉
工程通水以来,中线公司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
构建智能化输水调度系统。系统集成了水情数据智能清洗模型、自主学习训练模型、一维水动力快速精准仿真模型3个模型,不仅能够根据实测数据进行自主水情数据的智能清洗、稳态识别,还可以对重要水力参数甚至模型结构进行自动反演。2023年冰期输水期间,结合冰情预测预报结果,通过动态优化调度供水,比计划多供水3.4亿立方米,优化融冰、扰冰设备及人员投入时间,降低了运行成本。
构建智能化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在“中线一张图”基础上筑牢统一的数据底板,聚焦中线重要建筑物、典型渠段的工程安全以及交叉河道、左排洪水对中线工程的安全影响,初步形成了多模型耦合体系,可更为直观充分掌握建筑物及渠段运行安全性态,预报突发暴雨洪水到达工程交叉断面时的水情情况,预演洪水演进过程,给出预警提示并推荐处置措施。
构建智能化水质监测系统。系统集成中线13座水质监测自动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等各种水质指标实时数据,实现全线水质多参数监测告警。基于机理与数理双驱的水质预测模型,实现全线水质12项指标未来七天预报预警。基于一、二维水污染扩散模拟模型耦合退水模型,实现全线1000多座桥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体化应急处置预演,并自动生成应急处置预案,极大提升应急处置时效性和精准性。
做好“三篇文章” 建设现代水网生态大动脉
工程通水以来,中线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工程生态效益,新时代绿色生态工程画卷徐徐展开。
做好生态复苏文章。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开展生态补水,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推动了河湖生态环境的复苏,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在经历了数十年持续下降后,实现由下降幅度趋缓到局部回升、再到总体回升的持续好转。
做好生态建设文章。中线工程大力开展绿化生态带建设,将工程建筑景观、生态景观、周边环境、地方文化和沿线旅游相互融合,以工程沿线重要节点和重要段落建设防护林及节点绿化为主,全线累计完成防护林及绿化工程建设1200公里,防护林面积达6万余亩。沿线生态环境的改善,也给动物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87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1种。
做好绿色发展文章。中线工程除北京惠南庄泵站外,实现全程自流供水,具有能耗及碳排放强度低的优势。同时,中线工程充分利用水头差,建设陶岔电厂和西黑山电站,开发水电清洁能源。陶岔电厂利用陶岔渠首大坝上下游水头差进行发电,自2018年8月投运至今,已累计发电12.25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124万吨。西黑山电站利用中线天津干线渠首段地形约25米落差发电,是确保南水北调“三个安全”、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助力绿色调水的水电项目,建成后将有力提升工程运行安全可靠性。
一渠清水写春秋,盛世治水映史册。中线公司将牢记嘱托,不负使命,立足“三个事关”,坚守南水北调“三个安全”,抢抓历史机遇,科学系统谋划,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运行管护能力和水平,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奋力谱写南水北调中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 上一篇: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防洪加固项目顺利通过档案专项验收
- 下一篇: 汪安南带队赴中线陶岔渠首检查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