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

时间:2021-04-02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郏县管理处
【 字体:

三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山越岭、穿越城镇,徐徐北流。奔忙的旅人、疾驰的车辆一如既往地在跨渠桥梁上与她相交、分离,她无声地滋润着我们,我们也早已习惯了她的存在。

渠道沿线两岸24多座大中城市的130多个县区、约6700万人也几乎不会感受到,因为她,自己的生活、城市的命运早已悄然改变。

华北告急

国际标准中,500立方米每人是极度缺水红线,但在中国,在华北,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却远远低于红线,分别为河北220立方米每人、北京142立方米每人、天津118立方米每人。即使华北平原处于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流域,却因为急速扩张的人口、迅猛发展的工业导致黄河、淮河和海河一度成为全国地表水质量最恶劣的地区,最严重时几乎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水量短缺、水体污染,可用的地表水所剩无几,于是人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回用再生水,甚至挤占维系生态功能的水源来填补庞大的用水缺口。一些城乡集中供水的水井甚至已经打到500米深,开采到了数百万年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下水。整个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的量,大到可以从卫星上监测到。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冯伟博士团队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2002至2014年,华北平原每年有60亿至80亿吨地下水亏损,并且处于长期持续亏损的状态。原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显示,截至2011年,华北平原东部深层承压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计下降达30至50米,局地累计水位下降超过100米,已然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华北地区发展的桎梏。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是黄淮海三河总径流量的近7倍。“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干渴的华北大地怀抱着最后一线希望。

大国工程

2005年9月,湖北省汉江与丹江交汇口下游800米处一声爆破响彻群山之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完工后大坝高度将增加高度14.6米,水位高程同时可达到170米,比北京高出100余米,水库水面面积增加至1022平方千米,几乎与三峡库区的水面面积相当,这就意味着丹江水库不再需要泵站逐级提升,一路自流便能到达北京和天津。

中线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库,北至北京、天津,全长1432千米,沿途需穿越大小河流600余条,为了确保输水水质安全,避免受到洪涝及污染的影响,沿线采用了各种跨越、穿越形式的建筑物,有倒虹吸、渡槽、隧洞、挖方、填方等。凌空望去,这一座座“水上立交”的横空出世,宛如一条蜿蜒北去的“天河”。

在无数个穿越工程中,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便是穿越黄河的穿黄工程。穿黄工程需要在在黄河河床下平均23至32米处,开挖两条内径达7米,双洞平行布置,轴心间距28米的巨大的隧洞,工程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多年艰苦奋战,南来之水终于穿越黄河天堑得以继续北上,也成就了长江与黄河千年相遇的一段佳话。

初心坚守

历时十余年,在数十万移民乡亲、数十万工程建设者、数千名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抱着“敢叫日月换新颜,誓把天堑变通途”的决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工程通水后,长江水直接供应沿线240个县市,替代北京城区超过七成的供水,郑州中心城区的供水,天津14个区的全部供水,以及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等城市75%以上的主城区供水。截至2020年,中线工程已累计调水351.8亿立方米,生态补水河流累计39条,在南水的补给下,密云水库的蓄水量逐年刷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工程效益进一步彰显。

这一切离不开行走在中线工程1432公里的长渠上南水北调人。他们初心不改、信念不变,不管严寒酷暑、无论暴雨狂风,在长渠畔为奋力建设“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贡献力量。

你说你未曾见南水的温柔,她在蓝天白云下的清渠畔、在移民乡亲的故土里、在南水人滴落的汗水中、在日渐丰盈的河面、在汩汩流动的水管中,她于无声处,细润万物。

作者:郑晓博 编辑:张小俊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