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这件“小”事
安全监测人员工作现场
“嘀,STABLE。”
在辉县管理处东河暗渠进口上游左岸,安全监测员胡运强和祁金兰正在测量斜管的数据。
老胡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交替向上提拉线缆,读数仪重复发出“STABLE”“嘀”“STABLE”的声音时,每个“嘀”声之后需要等待2秒后按下保存键。“探头刚提上来,数据不稳定有跳变,不只保存数据需要等待,探头刚放下去的时候咱们也是等了2分钟后才开始测量的,因为需要等仪器温度适应环境温度后数据才能准确。”老胡笑着解释道,手里的线缆仍紧紧地攥着。老胡在渠道上忙碌着,远处跨渠桥梁上的车辆发出了混浊的汽笛声,祁金兰手里的这台手持小仪器不停地在报数据。
辉县段全长48.94千米,总干渠以明渠为主,渠线立交穿越大小河流26条,共有各类建筑物75座。安全监测内观有效仪器2022支,通过自动化采集和人工采集结合的方式,采集到的各类数据经过整编、计算,分析物理量实时的反映工程运行的现行状况。
测斜管是一种预埋在地下用于了解建筑物、高填方或高边坡内部不同高程发生的水平变形量的大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确定建筑物以及相应部位的安全状况的仪器。辉县段现有在测的测斜管34个,主要分布在高填方和深挖方渠段,每个测点都有对应的编号,且装有相应的保护设施。每次测量时,需要有一个人控制线缆,另外一个人手持测点仪,两人互相配合。假设某一个测点的深度有24米,一共需要读96次数,操作看似简单,每一次读数都考验二人的默契配合程度,一旦记错一个数,整个测点的数据可靠性就得重新评估。
除了测斜管以外,沿线还分布着左排监测箱、监测站房和自动化室监测箱等设备设施,虽然大部分已经接入自动化系统,但是人工采集的方式一方面作为自动化数据采集的补充,以一定的频次一直在进行着,另一方面对未接入自动化系统的测点来说,人工采集数据更是必不可少。采集回来的数据导出后还需要进行整编分析,数以千万计的数据,单个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是当它们经过复杂公式的运算后,能得出最直观的特征值,可以反映出工程运行的现行状况。
“我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外出采集数据,这工作看似不难,主要是要细心、认真,这样带回去的数据准确,自己心里也踏实。”老胡是这样评价他的工作,他把无愧于心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他把这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坚持了八年,并且带出了一茬又一茬安全监测新人。
闸站旁边种的樱花树从无到有,开了又开,老胡拎箱子忙碌的身影却从未间断。在老胡的影响下,负责安全监测的其他人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做数据的搬运工,数年如一日,把数以千万计的数据码成了工程安全最重要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