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 代代传承

时间:2022-01-28        文章来源:信息科技公司
【 字体:

近日,信息科技公司郑州事业部及郑州网安联合党支部组织学习系列党史活动,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历史,学到抗美援朝时,也让我想起了已经离开我的爷爷。

1934年,爷爷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全国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那时爷爷才16岁,爷爷兄妹5个,家里生活困难,爷爷身为长兄,怀着能给家里减少一张嘴、自己能够不挨饿的想法,参军入伍成为了去朝鲜战场上的一名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由于个子高,有劲,跑得快,当了通讯兵,还入了党。领导很看中他,只可惜没有文化,没能得到进一步锻炼。但是他不怕苦、不怕死,在一次救火战斗中,还立了三等功,也颁发了纪念章。随着停战协议的签订,他跟着部队一起回国后,在包头就地转为地方编制,在包头农场干了八年,才回到家乡。当时还管分配工作,负责分配的干部说让他到煤矿去,可爷爷说起战场上枪林弹雨的残酷,实在不愿再回忆起。后来,爷爷回到了原籍。

爷爷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县城里虽说生活艰苦,但经历了炮火洗礼的爷爷觉得这都不是个事,他年轻不怕出力,从没有怨天尤人,有邻居家的红白喜事都操心着去帮忙,也从没有找组织要过什么补助。回乡劳动后,他的党员身份也只是停留在档案里,没有再继续下去,得过的军功章、退伍证等证件也都不知去向。爷爷晚年时,常提起抗美援朝的事,我们逗他,你的证件呢?他说,年轻时只顾一家人的吃饱穿暖,谁还在意那个。他总说上战场不是为了图什么回报,是响应国家号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罢了。

爷爷一直坚持参加着生产劳动,即使是退耕还林后,仍然还坚持种地,因而身体一直不错。有时有点头痛脑热的,也从没吓倒过他。直到爷爷76岁时,才第一次住院。这一次爷爷才老老实实在医院输了几天液,我们作为小辈,也经常去看他。那时,国家已经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出院报销时,听说爷爷是抗美援朝复员军人,在新农合报销后还把剩余的再报销一半,这样报销下来,大多数医药费都被国家承担了。爷爷就跟我们讲,说共产党领导得好啊,说他小时候都吃不饱穿不暖,现在看病基本都不花钱了,真是时代不一样!

爷爷也是个关心家庭关爱子女的人,他喜欢给我们做饭吃,扣碗是他的拿手菜,每次都要做上个几篦子,看着我们吃干净他才开心。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但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要上学,要努力学习,我们也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个个上了大学,表姐还上了武汉大学的博士,他经常对别人说,我们都是他的骄傲。殊不知,我也为有这样的爷爷而感到自豪。长大后才明白,那是爷爷对知识的渴望,他将渴望厚寄于儿孙,沿袭于后代。

每当回忆起爷爷,我都不禁摸一摸自己的手掌,我能像他一样吃苦、担当吗?他手上的老茧是他经历战火和生活的艰辛磨砺出来的。虽然他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筐,最多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他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勤劳致富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贵品质。当我遇到各种困难困惑时,爷爷在英勇救火的画面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我也总会想起爷爷,仿佛听到爷爷在叮嘱我要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主动担当作为,勇挑重担,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为南水北调事业更为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终身。

回望走过的路,新闻报道里总写一百年前我们形成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一百年来我们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很多人觉得那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很近,我深感来路不易,就在我们身边,可能就是你我的父辈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很多人用生命捍卫了今天的和平,我们更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讲的那样,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的伟大事业才会在接续奋斗中昂首阔步走下去。

作者:王璇 编辑:李东君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