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南水北调的秋天
秋风过后,迎来一场秋雨,行走在南水北调渠道边,只见一些四季分明的植物纷纷替换外装,由绿转黄的狗尾草耷拉着脑袋,经不住秋雨的吹打,早早地把种子撒向泥土,期待着来年春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秋天真是黄色的主色调吗?幸好,邢台市区段右岸的渠坡上,通水时种植了6公里长的柏树带,如今已成为与渠道并行的绿色屏障,也是我独喜欢的一道风景。走在堤顶,经过秋雨的洗涤,柏树林是那样绿油油的,清新的柏木香弥漫在坡下,柏树籽由银转褐,挂在树上,远看像八角,树下是散落的果实,密密麻麻,弯下身子顺手抓一把,嗅一下,柏香夹杂着湿润的泥土,是那样沁人心脾。坐下来,望着一渠清水,10年通水,10年植林,时间如流水不停,造就了眼前美景。曾经亲手种植的小树,如今长得超过了身高的3倍,仰起头,看着树尖在蓝天下摇曳,好像诉说着渠道里春夏秋冬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园丁情结,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巡查时,偶尔驻足,休憩片刻,喜欢看来到这里过冬的候鸟飞舞,喜欢听渠道里的清水穿过倒虹吸的哗哗声……已到五十知天命的年龄,在人生的奔波中,学会放慢脚步,每日行走在长渠中,发现南水北调每一天的美。
秋日的夜晚读书,更是一种品味。闲暇时,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我喜欢里面的静,更喜欢里面的驯鹿和苔藓。“在初春,看鲜花遍野,河面解封。在盛夏,驯鹿逐苔藓而栖……”感谢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辽阔,世界丰富,在山水和自然之间,找回内心的平静。
每天巡查,视觉中是水、坡、草木、建筑物、隔离网。而秋雨过后的这次巡查有了更大的收获,我发现了几十米渠坡上的苔藓。只见一簇簇,一片片,在黄色潮湿的枯草丛中是那样的嫩绿,美得让我不敢前行,生怕踩伤它们,蹲下身子注视,脑海里仿佛出现了额尔古纳河的驯鹿和苔藓情景,一幅美的画景从东北原始森林演绎在南水北调,原来只有你心里有美,处处才会发现美。
喜欢青苔便查找历史,发现古人与苔也有联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苔;清朝诗人袁枚心中的苔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而我因读书情结,对秋季里青苔萌生的偏爱,出自行业的情感,来一句:南水润京畿,青苔蕴生态。
爱苔及草,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感动所发现的一切。通水10年来,渠道里的生物经过休养生息,自然生长,成为百草园。在《本草纲目》目录中,渠坡上生长着许多草本植物,竟然都是有名的中药材,地黄就是其中一种。它不怕旱,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紫红色。其实南水北调就是一个聚宝盆,渠道开阔,每当深秋在有温差的情况下,水雾弥漫,滋养着许多中药材,并且是野生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相比人工种植的药材来说,蕴藏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行走渠坡,层林尽染,从槐树的黄叶到渠坡边的酸枣红果……只见多种树在秋季里尽显风采,为这条由南向北的长龙更换着季节服饰,打扮得越来越漂亮。生态补水的七里河,芦苇飘荡,野鸟飞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南水北调水流淌过的地方,是我心中的港湾。
在南水北调渠道巡查,不仅仅是工作,还有诗意和浪漫。
-
上一篇:无
- 下一篇: 张俊飞:匠心独运 丹心护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