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小伙子,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名青年工作者,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成长经历和我的家风故事。
小时候由于多种原因,我从小就是在外婆家生活和成长的,直到上了大学和参加了工作,我才离开了老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外婆和外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整日里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他们身上有许多宝贵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也影响着我、引导着我、教育着我。他们不仅是我最亲近的人,也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感恩、如何奉献、如何生活。
遵纪守法,堂堂正正。童年的时候还小,不懂得什么是法律,但是做好事与做坏事自己还是能分得清楚,因为外婆从小就教育着我,要分清是非黑白。在这方面她给我讲得最多的一个故事就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告诉我从小都不能顺手拿别人东西,不管东西的“大”与“小”,不是自己的坚决不能拿。另外一方面就是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干偷鸡摸狗,损害家庭名声的事。外婆常说:“人穷志不穷,做人就应该不做亏心事,心里坦荡荡,不怕别人说闲话,这样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敬。”纵观如今社会那些做了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坏事都是会被发现的,即使不被法律制裁也会遭到他人的冷眼相看。我从小也立下决心:要遵纪守法、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
邻里友好,与人为善。在农村除了和自己家里人生活在一起之外,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左邻右舍了,那时候的农村人不仅朴实善良,更是友好互助。如果你是一个农村人,在吃饭的时间里,你就会看到大家都是端着自己的饭碗坐在门口吃饭,要是看到邻居从地里干农活回来晚了,外婆也总会给邻居端碗饭过去,同样邻居家里面如果有好吃的了也总会把我叫过去,从挂起的“竹篮子”中给我取出一块饼干、一块点心,那种“味道”至今是我觉得最好吃的东西。到了秋收季节或是农忙季节,大家都是干完自家农活后,去帮助别人家。这些行为虽然很简单,但是会让邻里之间关系和睦,至今这种行为在农村一样很常见。的确,我们要在社会的大家庭好好地生存下来,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帮助别人其实都是在帮助自己。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齐家、兴国的重要因素。勤劳和节俭,在农村人身上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外婆那个年代的老人,因为他们经历过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艰苦时光,更知道勤俭节约的意义。外婆有一双勤劳灵巧的双手,她总能把破了洞的衣服,修补得整整齐齐,清洗得干干净净,让人穿在身上仍然觉得很舒服。外公有一个习惯,总是要等小孩子们吃完饭后再去吃饭,然后把那些剩在碗里的饭菜倒进自己的碗里,告诉我们:“剩饭很好吃,不要把剩饭倒掉,倒掉后太可惜了。”从他的话语中我虽然感受不到责备,但那时的我已经要求自己以后不要剩饭,吃多少盛多少。这种美德我至今还牢记于心,付诸于体。
知恩感恩,忠于奉献。古人云:“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不这样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外婆时常教育我要知道感恩养育自己的人,帮助自己的人。要忠于自己的国家,长大要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每次回老家看望外婆时,外婆总会语重心长地讲:“在外面要好好工作,不用操心家里面的事情,没事不要来回往家里面跑,有一份这么好的工作不容易,要懂得感恩,要讲奉献,不能干什么事总想着自己,咱们农村出来的孩子更要学会吃苦、多干一些、多做一些没什么大不了,感觉自己苦了、累了,你就想想革命年代那些先烈们是怎么付出的,从前的人受的苦受的罪你是感受不到的。”也正是家里人的支持和外婆时常对我的教育,让我充满了力量、坚定了信念要好好投入到南水北调工作中去。2019年10月,在得知我们的穿黄隧洞(A洞)要进行精准维护,需要管理处人员积极参与进去,我同妻子和母亲沟通后,就果断地报名参加了。尽管事前得知去了穿黄后可能要长期在那里,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方面因为我是一名南水北调的新青年,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单位和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勇敢地站出来,用真实的行动去体现一个南水青年的作用,用主人翁精神投入到南水北调事业中去。另一方面,是有了妻子和母亲的支持,正是她们在后方辛辛苦苦地照顾着家里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才使我毫无顾虑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在穿黄工作的日子里我很充实,每天也能学到很多新知识、新技术。这也告诉我,奉献实际上更是一种收获,而且这种收获要远远超过于平常。
我的“家风”实际上很简单,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延续传承的精神。和平年代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人用鲜血灌溉的,我们要从红色家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感受更强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崇高信仰。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我们国家才能更文明、更进步。
- 上一篇: “南水记忆”,我来存
- 下一篇: 程医博的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