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故事从这里出发——渠首入职培训感想

时间:2021-10-21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新郑管理处
【 字体:

第一次认识南水北调还是在中学地理课本上,直到成为南水北调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有幸来到渠首参加入职培训,登上渠首大坝,亲临丹江口水库,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这个写满故事的地方。

工程起源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便由此奠基。从一个构想到三条线路,再到如今东线工程与中线工程的平稳运行,离不开早期工程建设者的艰苦奉献。1958年到1974年,湖北、河南两省的数10万大军,发起了“腰斩汉江”的大会战,用扁担、筐子、小木船修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为后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性,而老渠首工程的修建则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线路拉开了序幕。1969年,南阳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展开了陶岔大会战,历时六年,建成了引丹工程。今天,这长约4.4公里的渠道已经成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最前沿。正是毛主席的伟大构想和先辈们艰苦卓绝的付出才有了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延续。

工程建设。加入南水北调之后,新词汇、新知识层出不穷。膨胀土、渡槽、倒虹吸、管涵等工程词汇让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了独特的认知视角。这些工程名词是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窗口,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饱含着建设者的辛苦付出,彰显着中线工程的科技创新,诉说着南水北调的伟大成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深刻体现了攻坚克难、勠力同心的拼搏奉献精神,作为南水北调的新人,这是我所需要敬仰与学习的精神力量,也是我所需要传承与延续的优秀传统。

工程奉献。“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自古以来,中国的乡土观念就十分浓厚,落叶归根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的祖根情结,而中原大地的故土情节更甚。如果不是因为极为特殊的原因,谁又会愿意远离故乡、迁出故土呢。但为了丹江口水库的重新加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建设,湖北、河南两省累计超过30万移民挥泪告别亲人、远离故土。为了北方的亲人能够喝上清澈、甘甜的南水,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纵有千般万般不舍,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踏上移民大巴车。

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平稳运行,离不开早期建设者的攻坚克难,离不开库区移民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者的默默守护。由此,才能让这一渠清水顺利北上,润泽北国,造福于民。而我也有幸为这一伟大工程奉献力量,有幸拥有守护这一渠清水的机会,我想这便是幸福!

作为一名新晋的调水人,我将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努力打造好自己,承担起调水人的责任,守护好清渠的安澜。

作者:朱慧丽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