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用心用情——记天津管理处党支部宣传委员王鹏和他的幸福家庭
王鹏在工作中
今年32岁的王鹏,是南水北调中线天津管理处的一名普通职工。他和妻子李莉、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平凡、幸福而又甜蜜。当新冠疫情袭来的时候,他和妻子携手用无悔的选择、执着的坚守诠释着职责、诠释着担当,以时光印记青春,以平凡见证不凡。
守护生命线的运行尖兵
“王鹏,你也稍微顾点儿家,莉莉怀孕在家,你一家之主关心过吗…… ”听着手机里母亲的唠叨,看着微信视频里妻子李莉期待的眼神,王鹏的内心深处也满是愧疚。2020年,从2月28日起,他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坚守了20余天。
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承担着向天津市供水的重任,南水进津生命线的“水龙头”就在天津管理处辖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受各地防疫政策和春节假期的影响,管理处部分人员无法正常到岗,面对疫情防控和守护天津市民用水安全的双重压力,他逆行而上、顶岗补位,撇下怀孕的妻子,义无反顾值守在岗位上,这一顶就是20多天。由于干线运行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行调度值班模式,作为值班长的他,忙碌异常,每天询问水情、关注天气,同时,还要按时报送在岗人员健康状况。
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同样不容忽视。王鹏第一时间建立管理处防控联络群,修订管理处防控方案,在各岗位张贴“津门战疫”二维码,组织体温监测、安排物业人员每日排查。他要求每名值班员加强疫情防控和巡视巡查,非常时期决不能放松警惕。那段时间,办公室成了他的“新家”,中控室、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生活,重复单调,却又责任重大。
2020年底至2021年初,疫情出现反复,此时负责综合保障的王鹏再次迎难而上。为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组织后勤人员定期对值班场所、食堂进行消杀,组织购进消毒洗手液、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送到值班人员手中。管理好食堂是做好综合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运行管理工作的坚强后盾和前提条件。王鹏以职工健康饮食、安全卫生为根本,从食堂工作人员的体温监测,到原材料的采购与制作,严把采购、储存、消毒、卫生预防关,确保职工的饮食安全。执着地坚守终于换来了疫情期间南水平稳进津、值班人员零感染的“硬核”战绩。
守护疫苗屏障的“隐形妈妈”
和王鹏一样,妻子李莉也同样选择了迎难而上。
听到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始疫苗接种的消息时,李莉有些担心。因为她刚生完宝宝不久,还正在哺乳期,担心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照料。但是在工作的医院开始组建疫苗接种移动队时,作为工作十多年的护理骨干,她还是主动申请加入移动队,因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1年3月28日,接到天津市卫健委紧急调令,她与医院40余名医护骨干第一时间奔赴空港保税区金发接种点最前线。
核对姓名、出生日期、疫苗信息,录入追溯码,消毒、吸药、注射、拔针、按压,所有动作一气呵成,这样一系列动作,一连串儿嘱咐,每个疫苗接种台的注射护士每天要进行二三百次,一天下来腰都疼得直不起来。家中孩子已经断了母乳换成奶粉,每天早晨5时多从家里出来,宝宝还在熟睡,凌晨结束工作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轻轻推开家门,宝宝早已睡着……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已经成为“隐形人”了。李莉——这位接种台前的“隐形妈妈”,把爱奉献给了工作,为阻挡病毒恶魔在坚持战斗,留给宝宝的只能是歉意,但她知道,宝宝长大会为妈妈骄傲的!
历时3个多月,移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15余万剂次的新冠疫苗接种任务。
守护后方的老两口
家和万事兴。一个充满爱意、和谐的家庭成为王鹏和妻子奋勇向前、无悔选择的坚实后盾。
“你们两个人忙去吧,你们的工作都关系着大家的生活,所以‘小家’的责任我们老两口替你们担了,放心吧!”王鹏父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是全力以赴的支持,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和公共保障工作者背后的力量源泉。
看着父母忙碌的样子,王鹏仿佛更加增添了奋进的动力。有了老人的支撑,王鹏和妻子更是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疫情期间,为了让家人放心,王鹏每次工作完,都会第一时间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条微信,报个平安。“家人很支持我,我做的都是本职工作,我要对家人负责,也要对工作负责,更要对天津市千万市民的用水安全负责。”一句本职工作,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2021年,王鹏作为管理处的青年职工骨干,带领管理处全体青年员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第二次捧回了“全国青年文明号”的奖牌。作为党支部宣传委员,他先后开展工程开放日、公民大讲堂等精彩宣传活动,将南水北调工程知识和节水宣传的讲堂搬到了社区、搬进了学校,协调推动了天津管理处创建“天津市西青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他本人也被评为2020至2021年度中线建管局优秀党务工作者。见证一连串成绩的取得,老两口也倍感欣慰。
一渠南水奔涌不息,守护的故事还在继续,用心用情。
- 上一篇: 不“七”而遇 一“七”成长——在南水北调七年的成长岁月
- 下一篇: 勇做“双精维护”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