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刚奥密克戎,守护南水北调,致敬双线作战的“夫妻勇士”
数九寒冬,气温骤降。新冠疫情,让诸多城市一战成名,最近的天津亦是如此。2022年开年,奥密克戎突袭津门,和之前不同的是,变异毒株来势汹汹,首次在我国本土社区传播,从1月8号到1月16号,短短9天时间,天津就新增了200多例阳性感染者。天津疫情引发广泛关注,这座城市正在全力迎战,“大白”“红马甲”等一系列“哏都”特有的代称一时红遍了全网,也成为津城人民寒冬最温暖的依靠。此刻有一群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女汉子”正在硬刚奥密克戎,而她们的另一半则坚守在通水一线守护着南水北调“生命线”工程,他们守望相助、彼此打气、互相鼓励,积极发扬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斗争精神,立足本岗,各尽所长,在战疫情、保通水双线作战,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行各自使命,向这群平凡而又非凡的勇士致敬。
南水情长 “疫”路同心
“醒醒,员飞,我得去上班了。”妻子贾小君一边说着话,一边推醒了熟睡中的员飞,员飞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1月9日上午5时,“怎么现在去上班?”
“群里来通知了,需要应急备勤的人员去执勤。”手机上接连闪现多条信息,“请一个小时内到某某地点集合,按方案开展工作。”群内同志们纷纷回复“收到”。
“情况挺着急,我先收拾行李,晚上可能没法回家。孩子你照顾吧。”
“行,没事。你放心吧,孩子我带着。”
这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员飞第二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有点习惯了。同样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贾小君在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工作。12月21日,中北镇突发新冠疫情时,她迅即被抽调到一线支援。排查、登记、筛查、入户……慢慢熟悉了工作流程,迅速融入了逆行出征的志愿者队伍当中。
天寒地冻时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接触病毒风险大,她柔弱的身体坚持再坚持。一天下来,脸庞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红印,头发湿了又被冷风吹干,脚上贴的暖贴已经没有了热量。而且,防护服一旦穿上,就要尽量完成更多的任务,节约防疫资源,这些困难都没能让她退却,因为她知道,面对疫情,没有退路,需要每一份光、每一份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元旦假期。
然而,还没等松口气,新冠疫情又袭击了津南区,她重整行装,再赴一线驰援兄弟街道。而留在家中的,是居家等待核酸检测的老公、即将高考的大儿子和年仅5岁的小儿子,贾小君这一去就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坚持了9天。
作为守护南水进津“生命线”的一员,天津分局党群工作处(纪检处)职工员飞一方面心疼妻子,一方面还要克服巡察整改任务重、妻子赴疫情一线支援、孩子学校放假无人照看、高考备考辅导等实际困难,在平凡岗位以实际行动为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绝知此事要躬行。”一条座右铭清晰地印在办公桌旁的“党员示范岗”桌牌上。在党务、纪检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五个春秋的员飞,深知座右铭写在了案头,更要落实到行动中。进入1月份以来,尽管疫情形势严峻,他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扎实做好落实中线建管局党组巡察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他及时草拟完成整改方案以及任务清单;在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他顺利完成天津分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和评估工作;他和同事们一道严守纪律规定,坚决执行天津市、中线建管局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和各项要求,自觉做好处室、个人和家庭防护工作,积极参加社区、单位核酸检测,为尽快打赢疫情防控战筑牢屏障……近日又传来喜讯,他参与编写的《浅探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在“国之大事”南水北调的体现及实践》获水利部建党100周年暨2021年度党建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月8日,奥密克戎突袭津城,考验随之而来。摆在员飞面前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和自己的一日三餐,速冻水饺、方便面、面条汤成为了饭桌上的“主角”。5岁的儿子员子林,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也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社区通知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孩子害怕长长的棉签捅进嗓子,他一边示范、一边鼓励,给打起“退堂鼓”的孩子加油鼓劲,孩子也在言传身教中成长锻炼,成为了勇敢抗疫、积极向上的小勇士。第二轮、第三轮核酸检测顺利完成,阴性证明和三朵小红花成为孩子的最佳奖励。
无论是居家监测,还是重返工作岗位,员飞每天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巡察整改工作,还不间断地对各处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更要抽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操心孩子的吃、穿、用、学,忙碌成为了抗疫路上的一个标签。“能够返岗上班,多分担一点工作,我觉得心里特别踏实。”他这样说道。
他将责任、热情、智慧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从日常监督到材料撰写,从会议组织到疫情防控,总是有条不紊地及时办理,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用耐心平和的心境、热情友善的态度、真诚细致的工作,在新冠疫情防控与岁末年初重点工作繁多相互交织中赢得了同事们的信赖和领导的信任。
最美党员“夫妻档”
从1月8日至今,在迎战奥密克戎疫情的这段特殊时间里,在投身抗疫一线的身影中,有这样2名特殊的队员,党员续炳楠和他的战友王思予,他们是夫妻,也是抗疫一线上并肩作战的战友。
作为一名党员,丈夫续炳楠坚信,守护通水安全是每个南水北调人的责任,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尤其在疫情吃劲的关键时刻,更不能有半点闪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目前为天津市主要水源工程,承担着天津市1400多万市民的用水重任,一刻也不能马虎。在天津市严格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作为民生保供人员被允许到岗的续炳楠,很清楚肩头的重任,他即刻梳理了一下当前的重点任务,“两个所有”巡察整改、冰期输水安全检查、冬奥会期间安全专项加固、“两节”期间安全检查……10项重点工作亟需推进,而目前安全处只有他和处长到岗,人手少,任务又耽搁不得,且疫情封控不能到现场。关键时刻,他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对西黑山管理处冰期输水情况进行抽查,又逐一检查了沿线保水堰、调节池、倒虹吸、分水口等场区的安全保卫和定点值守情况,从冰期输水预案、巡查记录到启闭机液压系统仪表显示数据、融冰系统温控系统运转,续炳楠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被检查人员偶尔也会抱怨他检查的太细,续炳楠心里坚信:安全生产成败在细节。这一轮检查完,已经中午12时,早过了午饭时间。
匆匆下楼吃口午饭后,续炳楠顾不上中午休息,又开始编制“两个所有”月度问题查改方案和冬奥会、冬残奥会专项加固方案……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8时左右,安全处办公室还灯火通明,续炳楠正在与徐水管理处安全负责人通电话:“箱涵检修施工现场一定要派专人盯守,加强高空作业、用电、施工安全防护等环节的安全监管。”
此刻,家中哭喊着几次找妈妈的2岁的小皓元终于在爷爷的怀中睡着了,幼小的脸颊上还有未干的泪痕。对于黑白不着家、不管孩子的小两口,续炳楠的父亲虽然心里有点埋怨,但更多的是担心,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两人每天都平安归来。
同样是晚上8时左右,华苑海泰发展大厦广场,零下8摄氏度,寒风刺骨,已经坚持了16小时的王思予还在疏导着企业职工进行首轮核酸检测。越是重要关头,越能映照初心;越在关键时刻,越显担当精神。连日来,天津市8万多名市、区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奔赴一线、入列当员,在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工作的王思予正是其中之一。
“外边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筛查缺人手可想而知,虽然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但我很想为抗疫出一份力。”此轮疫情爆发后,高新区是疫情重点防范区域,王思予主动请缨,成为第一批抗疫志愿者。9日,她被安排到华苑海泰发展大厦负责保障企业职工完成核酸采样,“系统故障,我和‘战友’只能手写录入筛查人员的详细信息。”王思予说,“从凌晨3时到晚上9时多撤离,手脚已经完全冻僵了,洗完手后,手指就像胡萝卜一样。”
1月10日,第二轮大筛,凌晨1时得到通知,负责协助渤龙湖航天城社区3500多户居民进行二次筛查,面对全新的点位对接,她彻夜沟通协调,确保保障人员全员到岗,上午10点新片区具备筛查条件,马不停蹄发动群众下楼,12时准时开始大筛,对于外出没回来的、卧床在家的,一个不漏,细细核对,一一记录。摸排、维持秩序、逐户通知,志愿者每完成一项细碎的工作,筛查进度就快一点,大伙就舒服一点,这既是笨功夫,也是绣花功夫。就这样一直忙到深夜。
“叮铃铃……”2时25分,刚到家洗漱整理完,她又接到紧急通知,要求迅速集结,协助航天城社区居民进行第三次筛查。一夜没合眼的她二话不说,3时30分从家出发,又继续投入到战疫之中。在筛查过程中,为了让老百姓不排队不在寒风中多待一分钟,组织志愿者定点限流直接从楼道接人到筛查点位,“每次听到居民说‘谢谢’‘辛苦了’,都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她笃定地说。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是点亮这寒夜的城市光芒。
“作为共产党员,抗疫在一线,是职责所在。”这对80的党员夫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体现出了共产党员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用行动诠释责任与爱情最美的样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夫妻档,平日里,他们相互扶持,守护自己的小家,在疫情面前,舍弃了“小家”的团聚,默默守护“大家”的健康,用爱筑牢防控“一线阵地”,默默守护着大家的安全防线。
抗疫一线的青春力量
32岁的王鹏是天津管理处综合科的青年业务骨干,也是调度科的兼职值班长。1月8日,分局疫情防控工作联络群弹出一条消息,让周末在家陪儿子玩耍的王鹏顿时严肃起来,把儿子交给一旁的妻子李莉后,迅速拨通了管理处负责人的电话,在沟通完情况后,随即抓起外套向外走去,又转身和家人交代了一句:“情况可能不太乐观,我先去管理处一趟,有可能过几天再回来。”正如王鹏所料,1月8日2例、1月9日20例、1月10日40例、97例……感染者数量成倍攀升,奥密克戎病毒迅速在津城蔓延,封控区、管控区范围在不断增加,高中风险地区陆续划定,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
作为疫情防控工作联络员,有了前面几次疫情防控经验,王鹏已经轻车熟路,和先期来到管理处的负责人及其他科室负责人碰头后,王鹏立即激活管理处疫情联络群,在搜集好当前天津市及分局有关疫情防控部署后,立即向全体职工推送相关信息,及时将属地、上级和分局的要求传达给每一名职工,迅速开展重点地区人员及与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重合人员的摸排工作,逐一询问统计自有职工及物业、安保、警务室、闸站值守人员及同居家属健康状况,晚上10时前将52人的准确信息及时上报。在统计信息的间隙,王鹏紧急联系采购了一批防疫物资和米面油等食堂必备食材,组织后勤人员对办公区、食堂进行了全面消杀,将消毒洗手液、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送到值班人员手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王鹏组织全员开展了三轮核酸检测。
当然除了后勤保障和疫情防控的主业,王鹏还干起了“副业”,南水进津生命线的“水龙头”就在天津管理处辖区,而此时管理处部分人员因疫情无法正常到岗,面对疫情防控和守护天津市民用水安全的双重压力,王鹏逆行而上、顶岗补位,义无反顾值守在调度岗位上,由于天津干线运行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行调度值班模式,作为顶替值班长的他,忙碌异常,每天询问水情、关注天气,监控工程运行情况,几天下来,顶着黑眼圈的王鹏让人看着心疼,一向乐观积极的他,还调侃疫情把自己熬成了“国宝”,身价不菲。执着的坚守换来了南水平稳进津、值班人员零感染的“硬核”战绩。
1月8日晚7时,在王鹏出门几个小时后同样匆匆出门的还有妻子李莉,正在给儿子喂饭的她狠心将哭闹的儿子托付给老人照顾,逆行出征。李莉是南开医院的护士,接到天津市卫健委紧急调令,她与医院150余名医护骨干连夜赴定点社区。
“来,您张嘴,啊,抬头。”“非常好,不错。”打开咽拭子、采集分泌物、保存拭子,所有动作一气呵成,这样一系列动作,一连串儿嘱咐,李莉每天要进行3000余次,一天下来腰都疼得直不起来,而李莉和她的同事已经连续三天三夜没怎么合眼,饿了随便吃上几口,坚守在核酸检测一线,在数九寒冬,这群原本柔弱的白衣天使用铁肩担起重任,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三轮10万余人核酸筛查任务,硬刚奥密克戎,用无悔的青春、执着的坚守践行着使命,诠释着担当,以平凡见证不凡。
2021年,王鹏作为管理处的青年职工骨干,带领管理处全体青年员工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第二次捧回了“全国青年文明号”的奖牌。作为党支部宣传委员,他先后组织工程开放日、南水北调公民大讲堂等精彩宣传活动,将南水北调工程知识和节水宣传的讲堂搬到了社区、搬进了学校,协调推动了天津管理处创建“天津市西青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他本人也被评为2020至2021年度中线建管局优秀党务工作者。
默默坚守的“螺丝钉”
天津分局水质监测中心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京津两地的水质监测任务,6个监测断面分布在京津冀三地,每一次水质样品采集都要途经三地,来回奔波近600公里。蒋海成是天津分局水质监测中心的一名普通职工,自转岗到水质监测专业后,他认真学习并掌握了多项水质指标参数的测定,还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水质采样任务。由于水质采样跨区域多,路程长,为了严格遵守各地的防疫要求,蒋海成在每次水质采样工作出发前,要先做一遍核酸检测,然后携带检测结果证明,奔波在水样采集的路途上。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他克服重重困难,到沿线采集水样6次,采集淡水壳菜2次。
样品采集完成后,就要开展水质检测实验工作,蒋海成负责水中硫化物、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的测定,他像往常一样配制好试剂,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指标的检测,做好记录和报告。实验结束后,清理好实验仪器和设备,已经是晚上8时,家住80公里外滨海新区的蒋海成在夜色中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此时,蒋海成的妻子杨芳,还忙碌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工作岗位上。杨芳是解放军海军勤务学院门诊部影像科的一名医生,自从疫情发生以来,除了本岗位的工作职责,她还承担起了学院防疫物资的管理工作。
海军勤务学院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共有官兵、学员等共计1600余人,为做好日常的防疫工作,杨芳需要每天进行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酒精、洗手液等物资的盘点和发放。每次申领的物资到达学院时,她像名“大力水手”一样,带领科室2名女学员,把几十箱上百斤重的物资一次一次搬入仓库,有时候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她从不喊累,为了筑牢抗疫防线,保证学院官兵、学员日常作训能够正常开展,她觉得再累都是值得的。
1月8日,新一轮疫情发生后,学院组织全体人员和家属进行核酸检测,杨芳为了准备第二天检测需要用的物资,一直忙到凌晨1时。第二天早上6时,她又穿上防护服,投入到检测采样工作当中,忙碌一天后,顾不上被护目镜勒的通红的眼眶,也来不及换掉被汗水湿透了几遍的衣服,又在为第二天的检测准备物资。面对简单劳累而又平凡的工作,杨芳给出了她的答案,她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和军队文职干部,她就是一枚细小的螺丝钉,只要我们的本职工作盯紧了、做好了,不拖单位的后腿,就是为军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实在的行动、平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她和丈夫蒋海成携手绘制了抗疫保通水的生动画卷。
一个个争分夺秒的场景,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画面,一个个共克时艰的故事……连日来,在天津市疫情防控和南水北调通水运行地双线作战中,南水北调人和他的家庭一道知重负重、勇毅前行,在平凡岗位上砥砺初心,在南水奔流中践行使命。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场“疫情”不可战胜。在高高飘扬的党旗引领下,全员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这场阻击战、歼灭战,一定能够确保一渠清水安澜北上,一定能够迎来云开“疫”散、春满津城!
- 上一篇: 疫情显担当 责任扛上肩——记禹州段警务室战疫故事
- 下一篇: 徐旸:孜孜不倦的“老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