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从葵丘会盟说黄河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2-16       文章来源:河南分局穿黄管理处
【 字体:

“葵丘会盟”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大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51年,周王室逐渐衰微,周王力不能及,已经很难节制各诸侯国,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举行诸侯大会。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修堤防的方式,以邻为壑,以水代兵,把水祸引向别国,进行兼并称霸战争,其结果是直接造成了河流下游地区河流壅滞、下泄不畅、河势游荡,使得河水泛滥,殃及百姓,导致生灵涂炭,威胁各诸侯国的生存和发展。在春秋时期,作为战争手段,为自己利益拦河筑坝和修建堤防,而不顾别人的事情一定不少,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流域统一治理管理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因此,齐桓公召集了“葵丘会盟”,签订了在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安顺,不人为设立堤防的共同盟约,协调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实施统一管理,即第五条盟辞,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例如故意弯曲向对岸挑流的)堤坝。

这种以盟约的形式规范各诸侯国对黄河治理管理的行为,以及维护好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各诸侯国的安全和利益,树立共同维护黄河统一治理管理的理念,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之要,也是领时代之先的。同时,也为自春秋以降历朝历代对黄河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流域统一管理理念。

但盟誓过后,各国仍然各行其是,黄河的本身特性,即黄河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地方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河流的水量在丰枯期间幅度的变化之大,使得潜在的危机更趋恶化。从千百年来历代治理黄河的历史经验来看,只有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才有威望和能力动员所有的资源,以应对黄河存在的经常性威胁,给予百姓应有的安全,当某一个朝代日渐式微无法完成这种任务时,环境将对其封建统治产生极大的压力,这种宿命般的自然力量决定了中国骨子里的大一统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宁,天下平”的千年梦想变成现实。七十年安澜,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一代代治水人夙兴夜寐,披肝沥胆,不仅解决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难题,还在20世纪末化解了“一年几断流、黄河入海难”的生态危机,黄河保护和治理这篇大文章也正在党的领导下谋篇开局。党的历史,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也是不断治理黄河等流域的历史。古往今来,只有强大的政权、有力的领导才能系统性地完成流域治理,中国共产党出色地履行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穿黄调水人作为黄河之邻,是近年来周边黄河区域高质量发展实践的见证者,当地相关部门对以往久病沉疴坚决治理,既遏制了沿线个体户经营黄河游览船和捕鱼船的行为,还取缔了周边可能造成污染的非法鱼塘;针对黄河岸上的邙山坡,也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治理,加装了灌溉设施,往东接近郑州市区的区段也修建了沿线绿色长廊,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

黄河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不能只是旁观者,在做好重大调水工程运行管理的同时,还要不负黄河之邻的使命。

黄河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穿黄人通过各项措施保护辖区内河岸生态环境。孤柏嘴控导工程剩余工程施工中,既要完成该工程稳固河势、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的使命,还在不遗余力地同地方环保部门配合,做好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每年的中国水周活动,通过管理处人员爱河守河志愿服务,既向游人讲解水情教育,同时也广泛宣讲黄河生态保护等知识,尽可能地扩大黄河生态保护的志愿者服务圈;通过防汛应急演练等其他措施改善退水洞出口区域环境,提升河渠和谐共生属性。

黄河承载着发展的巨大潜能,也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黄河高质量发展同样少不了黄河文化的不断发扬光大。依托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穿黄人矢志不渝地在传播黄河文化上下功夫。在春节前通过征集黄河主题对联等方式身体力行发扬黄河文化;在研学中通过关于黄河诗句等互动问答方式,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课堂上;在接下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穿黄管理处将会着力通过讲授周边杜甫、刘禹锡和李商隐等文化名人生平事迹来培养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穿黄工程作为两大母亲河的交汇地,既是中线工程的“咽喉”,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孕育地,理所应当扛起传播文化的重担。

黄河高质量发展,需久久为功,穿黄人在守护 “三个安全”推进南水北调中线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发挥各项优势,将运行管理具体工作融入到爱护母亲河的伟大实践中,为“两个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钞向伟 编辑:李东君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