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南水修复的“古书”——郏县李渡口
有人说那是一幅画,一幅展现着古色古香的乡村风俗画;有人说那是一壶酒,一壶深酿着乡愁乡韵的陈酒。而现在,她是一本满是岁月风尘而又经过精心修复的“再版古书”。
——题记
李渡口位于郏县冢头镇,依兰河而立,兰河自禹州发源,南下至郏县,流经李渡口村,是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道路,明朝时期,部分山西迁居于此的李姓人在此设立渡口,李渡口因此成名。
儿时记忆中的李渡口,还是遍地残垣断壁,古宅建的虽说精致大气,但被墙边半尺高的野草衬的毫无生机。河床里土地干裂,俨然一副荒沟的模样,孩童们趴在河床上,玩着我们那时最喜欢的“崩琉璃球”。年少记忆中的李渡口,已再无黄土般的风尘仆仆,水泥路变成了青石板路,一间间古宅得到修复,容光焕发,变成了现在的酒馆、布行、药铺,随风飘荡的招牌摇曳着往日的情韵。河道得以修复,河床上流水潺潺,虽无记载中的热闹,倒也有几番“渡口”的影子。
2020年9月18日,郏县管理处兰河退水闸开始向兰河退水,这也是郏县首次申请退水,清澈的丹江水轰鸣而下流入兰河中,缓缓向下游流去,流向田间大地。当时,附近的村民听闻此消息,纷纷前来驻足观看,共同见证退水时刻。
如今的李渡口,兰河旧景重现,水面宽阔,微风揉浪,两岸柳树轻拂,满面含春。河道上一只只小船荡起了波纹,孩童们不再执着于“崩琉璃球”了,而是将手伸进水中,拍出一个个不同的水花。李渡口已经挂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号,更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除了郏县人以外,李渡口还吸引了省外文化人士前来,成为北京书画艺术家写生创作基地,李渡口这本“古书”,散发了往日的光辉。
来自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流入李渡口,让李渡口重新散发了生机,兰河涨起来了,李渡口绿起来了,沿岸的百姓浇地也方便了。自从郏县“喝”了丹江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当地居民都说南水北调为李渡口增添了不少生机。此时的我也颇有感触,如今,汩汩南水滋润着李渡口,滋润着郏县,水丰了、河清了、景美了,南水在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存在的意义。
夜色渐浓,白日的喧嚣退去,微微动荡的兰河水也摇摆着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