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城湖调节池密码:感恩 攻坚
团城湖明渠碧波荡漾。新闻宣传中心供图
唯有不忘历史,才能继往开来。虽然有南水源源不断地调入,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有所提升,但极度短缺的历史和仍然短缺的现实,促使北京市坚持节水优先,十分珍惜每一滴来之不易的南水,更加感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沿线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巨大付出。
工程名片
团城湖明渠和调节池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紧邻颐和园。团城湖明渠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终点,是北京段唯一的一段输水明渠。渠道全长885米,出颐和园围墙后与团城湖下游京密引水渠相连。团城湖调节池工程总占地面积67公顷,水面面积33公顷。由进水闸、调节池、分水口和管理设施四个部分组成。工程于2012年10月26日开工,2014年6月底主体完工,它是利用南水北调来水的关键工程,工程主要功能为分水和调蓄,连接密云、南水北调两大水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工程效益
8年来,通过利用京密引水渠反向输水,将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累计向密云水库调水超14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在增加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促进水资源涵养和恢复方面发挥显著作用。目前,中线一期工程向北京供水超84亿立方米,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由过去的100立方米左右提高到160立方米。2021年10月1日,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最高纪录。南水有效缓解了北京生产生活挤占生态用水的被动局面,城乡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成效显著,2021年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感想感言
当北京所有的河流都有流动的清洁的水,北京的水资源才算富足。在这之前,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南水来之不易,一定要节约用水,用好每一滴水。
——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工程科科长 化全利
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珍贵的鸟类栖息。近年来,来团城湖调节池栖息的珍贵鸟类越来越多。能够为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做一些贡献,感觉非常有意义。
——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绿化维护工作人员 宋焕芝
当你完全深入到工作角色当中,就越能感受到,北京水资源仍是非常缺乏的。我们要更好地传播节水理念,持续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和形成。
——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副所长 贾红燕
背后故事
合力攻坚
2008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通水,北京末端的800米明渠连接到了颐和园团城湖。随着时间推移,把饮用水保护从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保护中解放出来变得迫在眉睫。北京市决定建设团城湖调节池,承担分水和调节功能,建成后替代颐和园团城湖,成为京西新的供水枢纽。
“团城湖调节池建设施工过程非常紧张。”团城湖管理处工程科科长化全利记得,2011年她初到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团城湖项目建管部时,拆迁现场一片废墟,杂草一人多高。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目标的临近,团城湖调节池工程施工仍然举步维艰。“作为首都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绝不能落到别的省、市后边去。这是政治任务,也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工程建设不仅要快,还要干得更好!”原北京市南水北调办领导的一句话点燃了广大建设者的激情。
团城湖调节池项目建管部迅速调整施工方案,作业时间改一天12小时为24小时。各级领导带头盯在工地,所有人泡在施工现场,大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所有人忘记了家的概念,加班加点,吃住在现场。
“在这背后,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更有对南水北调事业的无限热爱!经过近100天的拼搏,工程建设施工如期完成!”化全利说,其实,在建设施工的三年里,现场每一个人都在拼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才有了调节池现在的模样。回忆起往事,化全利一度哽咽,“我们用行动践行了诺言,是那个时期最可爱的人!”
饮水思源
2014年4月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尚在建设中的团城湖调节池畔植树。“植树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南水北调水源的水质与保护和调节池施工进展情况。”化全利说,“习近平总书记到团城湖调节池植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心,激励我们把调来的每一滴水用到刀刃上。”
“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调来再多的水都无济于事。”团城湖管理处团城湖管理所副所长贾红燕介绍说,8年来,团城湖管理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加强运行管理的同时,广泛传播节水理念和饮水思源的感恩精神,已经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参观15万人次。
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城湖管理处不断将节水惜水爱水、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融入到基地建设中。着眼视觉教育,在纪念广场挂置节水生活小妙招宣传牌,制作节水主题景观小品,营造节水氛围。着眼节水展示,种植近百种节水型乔木、灌木、草本,引入智能喷灌系统;建立鱼鳞坑、植草沟、下沉绿地,加深参观人员对节水惜水爱水理念的认知。着眼节点活动,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宣传周为契机,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与社区、街道、大学院校联合开展节水宣传活动,通过与学校共建,成为校外资源单位,开展节水主题实践活动。
精心维护
工程建设是一时的,维修养护却是一辈子的事。化全利说,都江堰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除了巧妙的设计,便是坚持岁修和大修,保持了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运行管理。
2016年汛期,由于特大暴雨,团城湖调节池高水湖养水湖分水口连接的金河水位暴涨。如果金水河水没过闸门,进入调节池,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迅速采取临时措施,加固加高防护闸。”化全利回忆说,电闪雷鸣风急雨如注,大家身上的雨衣雨鞋湿透了,鞋里全是水,当所有人筋疲力尽时,洪水被挡住了,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从此,管理所吸取经验,一到汛期,便把抢险设备拉到现场,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完善和提升闸门结构,确保团城湖调节池饮用水安全。
一进入调节池,周围一下子安静下来。若是夏天,这里特别凉快。这种小气候的形成是团城湖管理所干部职工一点点拼搏而来。“每一棵树、每一条路、每一个山坡都有深刻的意义。让众多树木和植物在这里生长好,其实比工程建设还要难。绿化养护工作贵在坚持!”团城湖管理所绿化维护工作人员宋焕芝说。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调节池管理所优先选择绿色防控措施,以虫治虫,以鸟治虫。把落叶和枯枝粉碎和发酵,再回归于绿地和园区。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用绿化废弃物制作了人工鸟巢和刺猬窝,加强水生植物养护,为小动物和鸟类提供理想的栖息场所。现在,团城湖调节池每年都会吸引黑鹳、白鹭、黑天鹅等大量珍禽,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北京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的一块示范基地。
- 上一篇: 西黑山枢纽密码:坚守 碰硬
- 下一篇: 我与南水北调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