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

南水补给 百泉复现

时间:2023-06-12       文章来源:中国南水北调报
【 字体:

提起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百泉,在当地老一辈人心中永远是值得骄傲的地标所在。我虽非本地人,但和当地人在一起工作久了,也慢慢地对它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如果你对它产生了兴趣,那就随我一起来吧!

阅百泉历史

百泉,顾名思义,就是泉流百道的意思,泉眼较多数之不清。百泉景区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是万仙山根部向东延伸到这里形成的一座山头;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着万仙山的石隙缝间向东挤压而来,到达苏门山时,从山南麓的石窦中向上仰天喷出,就形成了这碧波荡漾的百泉湖。

百泉景区位于辉县市西北两公里处,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最大、保护最好,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园林建筑群。

早在商周时期,百泉就因其美丽的山水而闻名遐迩,成为人们所喜爱和歌咏的对象。在这里,可以看到自然山水和文化古迹的完美结合。百泉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起源于殷商,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志士仁人前来百泉游览、隐居、讲学。带着对百泉湖无尽的想象,终于在一日下班后约同事一览芳泽。

览百泉美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泉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我看到百泉湖的第一印象。

暮色沉沉,跟随同事的脚步来到百泉湖畔,依栏而望,泉水自湖底石隙喷涌而出,累累不绝似串串珍珠,夕阳照射下,颗颗红光闪耀,如玉如盘。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其建筑风格既有南方的小巧玲珑、清新秀丽,又有北方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个苍穹,外地游玩的人陆续离开,当地的人们逐渐多了起来,他们沿着百泉湖散步、慢跑,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洗去一天的忙碌和疲惫,还有一些小商贩拉着小车收摊的身影……

访百泉经历

路过“观水井”,有幸碰到一对老夫妇在此散步,我凑上前去与其攀谈,他们是地道的百泉村人,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居住。

“小时候,夏天天热,小伙伴们经常会到百泉湖里游泳”,大爷和我们讲,“那时的泉水清澈见底,到处都能看见泉涌,和现在差不多!”大爷边说边指向泉眼较多的位置,给我们讲他在百泉湖生活的小事。“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泉水越来越少,即便是多日暴雨仍不见泉水涌出,‘百泉齐涌’的盛景不再有了。”大娘说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百泉湖,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泉眼一度干涸,被当地居民无奈地称为“跑马场”。

2020年5月,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辉县路固分水口开始向百泉湖生态补水。经过几年不断地补给,当地地下水位持续上升,干涸的百泉湖开始复涌,“珍珠泉”“百门泉”“搠刀泉”“涌金泉”“喷玉泉”等泉眼不断复现。甚至连路面上、石头缝里都出现了无数泉眼,且水量逐日增大。人们欣喜地发现,消失了20年的“百泉喷涌”盛景又回来了。

品百泉人生

“你看现在的百泉,比我小时候更好了,多亏了南水北调工程不断地补水。”大爷说,百泉景区的修建,迎来了更多的游客,给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我儿子前几年在附近开了个小饭店,生意还行,儿媳在景区工作,每月收入稳定,我们老两口早晚在这里散散步,偶尔帮他们接一下孩子,可中!”大娘脸上洋溢着笑容。

经历数千年的岁月更迭,苏门山百泉湖由三千年前粉雕玉琢的幼年,到唐宋时期风华正茂的青年,至明清年富力强的中年,到80年代龙钟潦倒的老年,直至2003年干涸枯萎,是南水北调人用十年的坚持从源头丹江输送源源不断的“丹江雪莲”,让其重返青春,青春永驻。

轻纱薄幔暖风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湖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王霄红 编辑:周晓霖
右侧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