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上的“开锁兄弟”
渠道上每座桥的上下游、左右岸都有一扇厚重的钢大门,大门上都悬挂着一把大锁,大锁一扣便锁住了工程安全,锁住了水质保障,守护了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巡渠人的身影布满蜿蜒长渠,他们每过一座桥至少要开两把锁,取钥匙、插锁芯、拔锁柄、去锁链,双手协作,整套动作下来至少需要十几秒。可是在鹤壁管理处,有两个不一般的人,他们单手操作:插、拔、开,只需要三秒钟,就可以轻松将大锁打开。他们就是鹤壁管理处的安全监测专员吴书德、赵书瑞,凡是见过他们开锁的领导和同事,无不惊叹他们的开锁技术。
监测出发前的“开锁”兄弟
吴书德是"85后",赵书瑞是"95后",分别是黄河建工集团、黄河设计公司的借用员工,他们年龄不同,来自不同的公司,但都着共同的特性:踏实能干。2015年至今,两人牢牢坚守在鹤壁段安全监测岗位一线。每天清晨,家住附近的吴书德早早来到管理处,开启忙碌模式,清理办公桌,准备仪器设备,填写审批单,完成准备工作;新晋奶爸赵书瑞则是踩着点来,到管理处时间刚刚好,到了便是一个字“走”。两人提着专业工具开始一天的监测工作,不管是汛期加密期,还是大流量输水加固时,一年四季,开锁入渠、监测数据,日复一日。在炎热的夏日,身材微胖的他们,汗水浸湿了衣裳,额头总是显得反光,口中还不时地哼唱着“风雨中,这点热,算什么,擦干汗,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站(闸站)”。如此周而复始的工作,一做便是6年。鹤壁段左右两岸60多公里长,共分布1124个安全监测内观测点,沿线有172个钢大门、172把锁。一个监测点,就是一份责任,一把锁,就是一次练习。三秒的开锁技艺,背后是熟能生巧的真实写照,是娴熟的技术和对长渠的坚守,更是南水北调工作者的敬业与执着。
六年的坚守,六年的协作,工作上默契互助,生活上他们也相互关心。每天的渠道上、闸站里,两人会时常提醒对方穿反光背心,带安全帽,注意台阶等等,比较崎岖难行的道路,小赵总会主动靠近,拉扶老吴一把;工作时,一人读数一人记录,一人复读一人复核,一人对比一人校核,一人处理数据一人玩转自动化;有时工作交流,只需一个眼神;休息日的值班,有事需要替班,一句话就好;年轻的赵书瑞喜得千金,年长的吴书德分享育儿心得。两人名字同有一个“书”字,仿佛暗示“开锁兄弟”将会书写一段南水守护者的兄弟情谊。
今年10月份河南分局开放日现场,物联网新型锁正式亮相,这意味着兄弟俩再也不用单手开锁就可以进入渠道。时代更新,科技在变,不变的是兄弟俩对长渠的守护和深厚的兄弟情。
- 上一篇: 守者仁心——致郑守仁前辈的一封信
- 下一篇: 从绿水青山看泜河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