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线通水十年多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综合效益持续提升,这条纵贯南北的绿色大动脉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以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线公司)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抢抓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努力打造绿色调水标杆企业。
加强体系建设 系统推进节能降碳增效
中线公司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彰显使命担当,公司党委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统筹,成立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碳排放管理纳入中线公司制度管理体系。结合中线工程实际,制定中线公司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生产能耗和非生产能耗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编制年度碳达峰工作计划和零碳调水工作计划,以高标准建章立制为践行绿色调水实际行动保驾护航。中线公司不断加强绿色低碳综合管理,持续完善节能环保、碳排放信息汇总机制,形成有效的绿色低碳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有计划、分阶段地实现碳达峰目标。积极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抓好绿色低碳培训工作,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全员节能环保意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打造成为生态长廊、绿色长廊,累计完成防护林及绿化工程建设1200余公里,发挥了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保护水质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有力推动沿线受水区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建设中的西黑山电站
加快转型步伐 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中线公司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能源开发,提升绿色清洁能源在生产运行供电系统中的比重。充分利用沿线弃(渣)场、渠道边坡、管理园区、退水渠、场区空地等区域,积极谋划太阳能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工程规模化、集中式建设。陶岔渠首水电站以及沿线卫辉、辉县、西黑山、惠南庄等管理园区和北拒马河退水渠建设的光伏发电站,投运以来持续稳定运行,有效降低高碳能源使用。初步测算,2024年中线工程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为21829.93万千瓦时,其中,上网电量约21093.93万千瓦时、自发自用电量约736万千瓦时,相当于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2.26万吨,基本覆盖生产运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2025年下半年,西黑山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涞水西武山和西车亭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2兆瓦的项目建成投运后,年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新增8200万千瓦时。
北拒马河退水渠光伏电站
强化创新驱动 探索低碳能源技术应用
中线公司以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工程运行管护能力和水平。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提出利用太阳能发电加蓄电池储能为减压井自动抽排装置提供电源的方案,使用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外加蓄电池存储电能,为排水泵提供稳定电力供应,改变了移动式柴油发电机供电的传统方式。陶岔渠首坝前采用纯电力驱动和搭载太阳能电板水上清污机器人进行水域治理,既避免使用柴油动力驱动设备对渠道水质安全的影响,也大幅降低了碳排放量,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沿线部分渡槽进出口、降压站、退水闸等区域的室外照明供电,以及安全监测单点采集设备、视频监控设备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使用效果良好,初步估算每年可减少耗电近万度。同时,中线公司扎实做好总干渠两侧生态林带、闸站园区绿化、内外边坡植草等近7万亩绿化养护,持续巩固碳汇能力,以实际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中线公司将以打造绿色调水标杆企业为目标,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做好节能降碳工作,积极探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厚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绿色底色,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