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岔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焕新升级 筑牢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屏障

时间:2025-06-30        文章来源:水质与环保中心 渠首分公司
【 字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条蜿蜒1432公里的“水上长城”,不仅输送着生命之源,更承载着亿万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今,在这条生命线的源头,一座焕然新生的水质监测“超级站”——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正以科技之眼,凝视着每一滴北去的清泉。

作为守护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前哨,2025年2月以来,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先后完成原有监测设备布局优化、新增监测设备精细安装与系统集成、站房智能化改造,以及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升级与安全防护体系搭建等任务。近日,这座经过全方位智能化升级的现代化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试运行,切实保障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快、新”,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更智能、更精准、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科技赋能 实现全方位领跑

晨光中的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智慧站房倒映着粼粼波光,内部精密的仪器24小时不间断地为水质“把脉问诊”。这里,科技与自然达成了完美的和谐——高温等离子体捕捉着原子最细微的颤动,AI算法在数据海洋中寻找着潜在的风险信号,物联网技术让每台设备都成为守护网络上的智慧节点。

升级后的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运用全场景智慧站房、智能监测系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和数字化管理方式,实现了水质监测、站内环境控制、数据分析、辅助管理等设备互联互通和全过程可视化功能。

监测指标也由原来的101项增加至197项,实现了监测能力的高精度、广覆盖,涵盖常规理化参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生物毒性等关键指标,补齐了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增殖等风险的监测预警短板,监测指标、监测精度、智能运维、响应速度均在国内水质自动监测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匠心独运 铸就安全“堡垒”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水面时,电子屏上一条条数据正在全面展示中线总干渠的水质状况,系统已经完成了对197项指标的全面“体检”。“超级站”增加了新污染物、藻贝类等关键指标在线分析设备,以更丰富的水质指标信息拓宽监测因子覆盖范围。

当传统监测还停留在水温、pH、氮磷等物化指标层面时,“超级站”应用新一代高精度传感器与智能光谱分析技术,宛如为监测系统装上了电子显微镜,已能捕捉到水分子间最微妙的“窃窃私语”,大幅提升对水质细微变化的捕捉灵敏度和完整性,实现对数据异常的快速识别与捕捉。

通过集成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与智能管理平台,具备了自动质控校准、异常数据智能甄别、污染风险趋势预判等核心功能,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水质预言家,通过自学习算法在万千数据中抽丝剥茧,为水质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更及时、科学的依据。

清流万里 永葆初心不改

夜幕降临,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亮起柔和的蓝光,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陶岔管理处水质专员说:“这些闪烁的数据流,就像是源源不断流淌的南水北调水,坚定而自信地前行。”在这里,冰冷的科技被赋予了温暖的人文情怀,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千家万户拧开水龙头时绽放的笑颜。

升级后的动力环境监控与安防系统,如同为精密仪器穿上全天候防护铠甲,配备更可靠的备用电源、站房环境智能监测报警和完善的远程诊断维护功能,确保在极端天气或突发状况下监测工作持续稳定运行,数据链完整无缺。

陶岔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试运行不仅是技术的试炼场,更是责任的检验台。试运行期间,将聚焦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开展全流程、满负荷的严格测试与验证,确保新系统无缝衔接、高效融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预期效能,打造中线工程水质保护的智能化标杆。

近年来,中线公司持续深化水质安全提升,构建起1个中心、5个水质实验室、16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的立体式监测网络,健全上下游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了“监测、保护、防控、应急、科研”一体化水质安全保障体系。中线公司将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坚决扛起保障水质安全的政治责任,织密从水源到分水口门的水质保护网络,加密多层次、全方位、高精度的水质监测,不断续写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精彩答卷。

作者:周晓霖 杨孩 编辑:高逸琼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